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20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20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91.
592.
593.
<正> 自1989年帆蚌快速育苗技术被列入我县水产养殖主要研究课题,至1991年该技术得到大规模发展,已推广到全县8个育蚌基地,培育小蚌308.27万只,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是1991年泥池育蚌生产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4.
在取得人工繁殖三角帆蚌成功后,如何加速幼蚌生长,使其尽早进入育珠年龄,已成为淡水珍珠生产中突出的问题,也是提高珍珠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95.
三角帆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三角帆蚌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肝脏、肠道、鳃、斧足、闭壳肌等主要器官的组织和细胞病理变化。病蚌临床症状与自然染病症状相似,病变早期,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壳后缘出水管喷水无力,两壳微开;病变后期,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肠道水肿,有腹水,肠内无食物,肝脏呈糜烂状,斧足苍白,鳃暗黄。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嗜水气单胞菌对肝脏危害最为严重,肝小管肿大破裂,管腔变小甚至完全堵塞;肝细胞肿大变性,胞浆内出现空泡,细胞核溶解,水肿变性直至坏死,间质中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浸润,其次是鳃,鳃丝细胞排列松散,纤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脱落,隐窝深处理胞坏死,水肿,细胞内及细胞间出现空泡,粗面内质网扩张。嗜酸性细胞局部聚集,分泌细胞钙化等。  相似文献   
596.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胚胎发育初期,受精卵被粘液状物质包裹,随着孵化的进行包裹物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97.
绢丝丽蚌鳃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绢丝丽蚌鳃组织的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内外鳃瓣的鳃丝在组成上是相同的,均由鳃丝壁、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鳃丝上分布有丰富的前纤毛、后纤毛以及侧纤毛,内部则存在着大量鳃腺。用于连接鳃组织的丝间隔和瓣间隔,纤毛稀少。丝间隔呈“Z”字形连接。在雌蚌的内外鳃瓣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差异,这与胚胎在雌蚌外鳃孕育有关。  相似文献   
598.
三角帆蚌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取珠后三角帆蚌肉的营养成分,包括水分、灰分、脂肪、多糖、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钙、磷以及几种微量元素。通过比较与分析,评估了取珠后三角帆蚌肉的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利用蚌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99.
雌性三角帆蚌的外鳃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在繁育时期行使胚胎发育的育儿囊功能,繁育期鳃腔充满早期胚胎,呼吸效率降低。通过石蜡切片观察雌性三角帆蚌外鳃组织形态周年变化,并探究低氧环境对雌性三角帆蚌外鳃组织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三角帆蚌外鳃鳃瓣1月份最薄,至5月份增至最厚,较1月份显著增厚173.86%,随后鳃瓣逐渐变薄,其鳃小腔宽度随鳃瓣厚度增厚也显著增大,至6月增至最宽较1月份显著增宽171.22%,随后鳃小腔逐渐变窄;且3~6月在雌性三角帆蚌外鳃发育为育儿囊,其中发现大量早期胚胎。在低氧环境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1~5天逐渐升高,第5天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显著提升131.1%,5~9天缓慢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7天逐渐下降,在第7天达到最小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53%,7~9天缓慢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1~7天逐渐上升,7~9天无明显变化,第7天活性最高,较对照组显著提升91.34%,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在1~9天呈下降趋势,最低值出现在第9天,较最对照组显著降低68.9%;低氧胁迫5天后,外鳃侧纤毛较对照组增宽了79.58%,外鳃小水管较对照组增宽了248.73%。本研究分别为怀卵期雌性三角帆蚌外鳃组织结构变化和低溶氧对雌性三角帆蚌外鳃组织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提升三角帆蚌繁育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2, IGF2)在多种细胞生长、分化和合成代谢的调节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淡水珍珠贝三角帆蚌IGF2的重组质粒pEGFP-IGF2和pET32a-IGF2,通过pEGFP-IGF2-细胞转染,表明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将pET32a-IGF2转化到BL21 (DE3)中进行蛋白诱导表达,成功得到其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显示,在约25kD处有一条清晰的条带,符合目的条带大小(26.27kD),且主要表达于上清液中。为研究重组蛋白IGF2对三角帆蚌细胞活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CCK8细胞活性测定,进一步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重组目的蛋白(0 μg/mL、2.5 μg/mL、5 μg/mL、7.5 μg/mL、 12.5 μg/mL、17.5 μg/mL、 22.5 μg/mL)培养的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三角帆蚌IGF2重组蛋白能显著促进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且在其浓度为12.5 μg/mL时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促生长效果最佳,这为促进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传代、细胞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下一步探究IGF2在贝类中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