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52篇
  80篇
综合类   32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8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自动电位滴定法在果蔬汁饮料总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霞  谢东坡  任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55-18156
[目的]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果蔬饮料总酸度。[方法]首先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确定不同果蔬汁的滴定终点,再根据确定的滴定终点,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不同果蔬汁的总酸度。[结果]该法测定果蔬汁饮料中的总酸度,操作步骤简便,测定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实际果蔬汁饮料总酸度的测定。[结论]该研究为自动电位滴定法在果蔬汁饮料总酸度测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介绍某110 kV变电站一号主变A相套管底部与法兰处有明显的放电现象,C相套管同一位置也不断的产生火花,该故障套管末屏接地装置在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末屏引出端子与接地罩之间是采用铜铝直接接触方式,在两者之间极易形成严重氧化层,产生接触电阻,由于末屏接地不良,必定引起高压套管电容层间电压分布畸变,可能引起电容屏间绝缘击穿,产生火花放电。通过绝缘油色谱分析,特性气体超标,进行了套管现场拆解、更换处理。  相似文献   
83.
松梢象对红松萜烯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挥发物组分S型α一蒎烯、R型α一蒎烯、卢一蒎烯、β一月桂烯、罗勒烯、莰烯、3一蒈烯及反一柠檬烯8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及0.8mol/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8种挥发物单体在各浓度下均能引起松梢象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相同挥发物EAG...  相似文献   
84.
采用直流刺吸电位仪EPG(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雌雄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探讨西花蓟马雌雄虫取食行为差异及与寄主适合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西花蓟马在辣椒上的非取食刺探次数显著少于其他寄主植物。雌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2311,3289,3610和3044次,雄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1527,2772,2214和1968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刺探显著高于番茄,雌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688和1444次,雄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159和809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长取食刺探次数少于在其他寄主植物。(2)雌虫比雄虫产生更多的非取食刺探和短取食刺探,雄虫的长取食刺探显著高于雌虫。在矮牵牛上,雌虫的非取食刺探次数和非取食刺探总时间为雄虫的15倍。在番茄上,雌虫的短取食次数和短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雄虫的4倍和2倍;雄虫的长取食次数和长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雌虫的2倍和7倍。由此可见,西花蓟马的取食行为与寄主适宜性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吴英博  李睿  杜伟  田锐  李航  刘新敏 《土壤学报》2018,55(6):1450-1459
基于考虑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的离子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可变电荷黄壤颗粒为代表材料,研究了锂离子(Li+)、钠离子(Na+)和铯离子(Cs+)在黄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进一步计算了离子在土壤/水界面的扩散距离与表面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1)Li+、Na+和Cs+在黄壤颗粒表面吸附仅存在一级动力学过程并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大;(2)离子非经典极化与体积效应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离子在固/液界面的扩散距离,在较高浓度电解质中,Na+和Li+的离子体积和极化效应基本平衡,导致Na+和Li+离子间差异不显著,但Cs+由于强烈的非经典极化作用,扩散距离表现为:Cs+Na+≈Li+;在低浓度电解质中,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占主导,扩散距离表现为:Cs+ Na+ Li+,表明离子扩散距离在低浓度下差异大,而高浓度下差异不显著;(3)离子扩散距离的差异导致固/液界面电位的不同,Stern电位、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均受到离子扩散距离的影响,表面电位(绝对值)在各个浓度下均表现为:Li+ Na+ Cs+,说明表面电位仅受非经典极化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土壤/水界面反应理论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6.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87.
将返滴定法与两点电位滴定法相结合,采用只需测定两点的pH值和相应的体积,利用公式确定滴定终点,计算小麦脂肪酸值的分析方法,并对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8.
Adosomus sp.eats the leaves and oviposits on the stems of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Based on an analytical PTI-GC/MS method, 21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from the leaves of A.ordosica were identified.The major operating equipment con-sisted of a DB-5 column (30 m×0.32 mm×0.25 μm) and a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FID).The amounts of the components from VOCs were determined by a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and 17 VOC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by PTI-GC/MS.The elec-troantennogram (EAG) responses of...  相似文献   
89.
丛藓科植物重金属含量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35-18937,18959
[目的]研究丛藓科植物重金属含量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方法]选取Cu、Zn、Cd、Pb等主要重金属元素为营养富集指标,对河北省邢台太行山区丛藓科藓类植物体内及其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丛藓科植物小反纽藓、花状湿地藓和丛本藓对Pb、Cu、Cd、Zn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具有指示和富集作用。不同丛藓科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花状湿地藓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结论]丛藓科植物可作为环境指示生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了22种植物精油、19种精油单成分及其9种混合精油对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对肉桂油和香茅醛触角电位的剂量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在0.000 1~5μL剂量范围内,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位反应相对电位值与剂量的增加呈直线相关,而在高于5μL的剂量下相对电位值增加不明显。在5μL的剂量下,肉桂油和香茅醛对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大,相对电位值分别为101.43和100.00。在精油单成分中,香茅醛对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大,相对电位值为75.65。肉桂油与香茅醛以1/1(V/V)比例混合后,混合物对成虫的相对电位值最大,达114.38。雌虫对大部分精油及其精油单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比雄虫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