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0篇
  474篇
综合类   28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i—6400P—09土壤呼吸测量系统,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生物结皮的形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生物结皮存在时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1.856μmolCO_2/m~2·s),极显著(P<0.01)低于无结皮时的速率(2.725μmolCO_2/m~2·s),说明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生物结皮的形成可以有效减弱土壤中的CO_2向大气的排放,即生物结皮有减缓温室效应的生态功能;②在湿润和较低温度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③形成的生物结皮越厚,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越强;④生物结皮中粒径<0.05 mm的粘粉粒含量越多,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2.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西南喀斯特不同石漠化过程中典型土壤水力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土壤水分参数与土壤水分库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呈先陡后缓的趋势,当土壤水吸力S<300 KPa时,土壤含水量θm下降很快,且陡直,土壤水分释放快,释放量大;当水吸力S超过300 KPa,直至1.5 MPa吸力段时,θm变化平直,土壤水分释放慢,释放量小。(2)未石漠化的荔波森林黑色石灰土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达587.8 g/kg,有效水含量达435.8 g/kg,明显高于其它受到石漠化影响的土壤。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3)喀斯特地区土壤较薄,土壤总库容和有效库容较低,是石灰岩地区土壤易发生侵蚀性退化和干旱的重要原因。通透库容占总库容的比例为:未石漠化的荔波原始森林黑色石灰土>潜在石漠化的普定灌丛黑色石灰土、玉米地棕色石灰土>轻度石漠化的荔波玉米地黄红壤,石漠化的发展减弱了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及0.3~0.03 mm孔隙度是影响土壤水分库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及水土流失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地土壤的肥力较佳,其次是耕地土壤,这是由于封山育林地土壤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耕地土壤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人工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从水土流失状况来看,耕地是产流产沙、固体和液体养分流失最严重的类型,人工林地水土流失最低,说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4.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5.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已有的岩溶治理对策和经验,同时提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6.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针对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石漠化分布和《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的指导思想,提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水是龙头,土是关键,植被(经济植物)是根本,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是目标。  相似文献   
137.
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湖南省石漠化及草地石漠化的分布,大多分布在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恶化,经济落后,财政紧张,人均收入低,石漠化现状严峻.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城步县发展奶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相似文献   
138.
为了解决单一的饲喂方式不利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也与当前的生态畜牧业相背离的问题,文章通过在喀斯特地区选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饲用植物进行青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感官变化上的优劣为扁穗雀麦=黑麦>鸭茅>高羊茅,其中除了高羊茅是二等尚好等级外,其余三种牧草均为一等优良;(2)通过青贮处理后,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3)添加乳酸菌对维持牧草的有氧稳定性较好,四种牧草都是在0~60 h时间段pH值变化较大,在60~120 h变化较小;(4)青贮具有明显改善牧草品质的作用。说明青贮既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必不可少的成分,又是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来抑制石漠化的衍生产业,与治理石漠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39.
吉林省西部的荒漠化治理途径——生态草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以往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吉林省以生态草建设为主体的8种建设模式和治理吉林西部荒漠化的运作机制,以及治理的效果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0.
While ecological resilience may explain why apparent symptoms of desertification are often temporary, social resilience can prevent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overexploitation of land in response to drought and other constrai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ocial Resilience Model in which actors switch from performance strategies to survival strategies when the perceived severity of constraints exceeds a critical performance–survival threshold (PST). This is determined in comparison with a reference mode that depends on a learning facility developed by repeated exposure to cycles of constraint, search and feedback. Actors select particular strategies by comparing welfare gains with their aspiration levels—a concept that allows more flexible decision making than profit maximizing or satisficing alone. The model is tested in the silvopastoral zone of Senegal, where desertification is not as widespread as commonly assumed, despite severe constraints. The two major ethnic groups, the Wolof (mainly croppers) and the Peul (mainly pastoralists) anticipate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s differently, and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The Peul have the higher social resilience, with more flexible decision‐making objectives, greater mobility, a more extensive action space, a learning facility supporting efficient search and feedback processes, a reference mode attuned to high anti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stress, and a high PST. They also exhibit more continuous performance–survival switching than the Wolof, who make a radical change from cropping to labour migration and reliance on external support.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