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192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评价青海省高家湾滑坡稳定性,为其灾害防治提供一定指导。[方法]在对高家湾滑坡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先开展其形成条件研究;其次,利用传递系数法和瑞典圆弧法实现其稳定性现状评价,并进一步采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构建其变形预测模型,实现其稳定性预测评价。结合稳定现状评价结果,实现其稳定性的综合研究。[结果]高家湾滑坡具有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且具有复合多期巨型规模特征,对其防治应具有综合性;同时,滑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但局部次级滑坡存在失稳可能,且在不利工况条件下,稳定性将会进一步减弱;另外,据变形预测研究结果,得出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进而验证了本文优化LSTM模型的有效性,且通过外推预测,得出高家湾滑坡变形仍将继续增加,且无收敛迹象。[结论]高家湾滑坡稳定性还会进一步减弱,趋于不利方向发展,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切实保证滑坡稳定。  相似文献   
122.
从滑坡灾害谈起,分析了工程中常使用的支挡结构形式---双排抗滑桩。介绍了双排抗滑桩理论计算模型的研究现状,认为合理的计算模型必须慎重考虑桩-土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计算模型;指出了滑坡推力的计算方法已较成熟,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推力在前、后排桩的分配方式上;针对研究较少的双排桩桩顶连接方式,介绍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认为没有哪种连接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应该视情况而定;分析、指出了研究动荷载作用下双排抗滑桩理论分析的必要性;从研究文献分析,认为数值模拟技术是双排抗滑桩理论研究的强有力工具,应该得到重视。最后给出了双排抗滑桩未来可能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3.
以京承三期高速公路(北京沙峪沟—市界段)为例,通过对滑坡边坡的形式、原因、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1)岩石边坡和土石边坡2种类型边坡滑坡的主要形式均表现为坡体失稳、合体下滑和间接滑坡3种形式,岩石边坡和土石边坡都以坡体失稳形式为主;2)排水工程问题是坡体失稳的主要原因,土石边坡主要表现为排水设施不完善,岩石边坡则表现为排水设计形式不合理;3)挂网锚固工程问题是合体下滑的主要原因,岩石边坡表现为刚性锚杆锚固效应不够、生物锚杆锚固效应有限,土石边坡则表现为刚性锚杆锚固效应有限、生物锚杆锚固效应不够;4)间接滑坡是边坡上坡位滑坡导致的。根据滑坡边坡存在的问题,从排水工程、加固工程等6方面对京承三期高速公路(北京沙峪沟-市界段)边坡防滑坡工作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4.
反距离加权法在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是进行区域滑坡风险性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的"黑箱"式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滑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各影响因素作为滑坡系统中的子系统。根据相似相近的原理,假设已有滑坡点对周围区域的滑坡危险性存在局部性影响,利用反距离加权法对所有滑坡点进行分析评价,以获取研究区的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同时对该方法运用于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并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验证了运用该方法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5.
台东海岸山脉为利吉层分布地区,常呈裸露而植生不易,又受降雨冲蚀易形成崩塌地滑灾害。本研究针对近年利吉层地区发生之崩塌灾害资料搜集与踏勘,并透过卫星影像进行判释,而选出池上山棕寮及鹿野宝华两案例,进行地层电气探测之相关分析研究。综合研究成果由2004年、2006及2009卫星影像照片崩塌地判释得知:2004年崩塌面积为102hm2,2006年增加为139hm2,2009年崩塌面积减少至56.5hm2,进一步探讨发现2009年坡度20%以下崩塌裸露比例大幅减少,而坡度30%~40%之崩塌则呈现增加趋势,分析坡度20%以上植物不易生长,植生复育速度较缓慢;利吉层分布周围之地层走向为北偏东,以向东南倾斜为主,并紧邻池上断层、鹿野断层及利吉断层,地质变化多样,属较新地质年代,仍处于不稳定之状态;由山棕寮及宝华电气探测结果得知地电阻值皆小于100mΩ,利吉层地电阻分布可分为崩积层与下方岩层,崩积层电阻较高而泥岩之电阻值则小于35及20mΩ,整体电阻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6.
坡脚型场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构建基本几何模型,对坡脚型滑坡运动-停积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坡脚型场地条件(坡角及下垫面摩擦系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通过各监测点的减速分布曲线的对比分析可知,在滑坡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坡脚型滑坡的减速阶段运距随着坡角的增加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由撞击坡脚引起的能量传递现象则是决定减速阶段运距长短的关键,也是造成同等规模下滑坡运距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下垫面摩擦系数越低,位能转化为动能的程度也越高,遭遇坡脚后滑体的碎屑化更加严重,导致运距更远。  相似文献   
127.
Water level has risen considerably since the impounding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in year 2003 and that might cause serious geologic hazards, including landslides. Primarily using GPS technique, the landslides wireless monitoring 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is developed in rapidnly. To collect data and monitor in engineering more rational, the system model of GPS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lides monitoring are analyzed. Focusing on the data collection in monitoring,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method of embedding control in the monitoring model. By connec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and landslides, the control signal is produced. At last, the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with analogy software in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ing control. The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control signal is reasonable and valid. In actual engineering, this method is made progress.  相似文献   
128.
贵州省贵定县定东小学滑坡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贵州省贵定县定东小学滑坡发生后,造成学校食堂、住宿楼地面、墙体出现开裂,直接威胁学校建筑物及附近民房、道路安全,迫切需要查明其形成的机制,为滑坡工程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了钻探、浅井、高密度电法等手段和方法调查了滑坡体结构和变形特征,并用Adina软件分析了滑坡在自然和暴雨情况下应力应变场和变形破坏特征。[结果]人工填土和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低压实度填方是导致滑坡最主要的内因,而长时间的降雨入渗是外因。[结论]不合理的人工填土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滑坡会沿填土与黏土层交界面处发生滑动。  相似文献   
129.
以切层滑坡侵蚀实例,以西马峪滑坡侵蚀体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了西马峪滑坡侵蚀体的形成与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西马峪滑坡侵蚀体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建立了地质模型、数学力学模型,对西马峪滑坡侵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滑动面上已形成了应力集中、分异现象,表明西马峪滑坡侵蚀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有暴雨、地震、人工切割坡脚等触发因素,还会导致其再次滑动。应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制止此类水土流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0.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自然植被恢复过程,旨在为该区震后地质环境恢复、灾害防治和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多期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震后崩滑体上的植被动态恢复变化,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地震9 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震后至2011年,经历植被恢复程度较差,差等水平以下占比68%,期间暴雨泥石流活动频率高,至2013年后就达到一个较好的恢复水平,差等水平以下占比32%,之后就处于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至2017年植被恢复差等以下的崩滑体仍主要处于30°~50°的坡度区间,1 500~2 100 m高程区间、东南坡向。[结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总体上经过近9 a的恢复过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0.74,与震前相比差值为0.08,根据拟合模型预计2022年植被覆盖度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但仍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植被种群结构与震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