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不断突破与发展,以CRISPR编辑系统为基础的单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已成功应用到各种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中,为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回顾了CRISPR/Cas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以及最新开发的先导编辑三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并对未来在昆虫中研究的发展和应用作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温度是限制物种适应性分布的重要因子,决定着物种的分布和扩散区域。昆虫作为小型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温度胁迫反应是其抵御极端环境的最保守的机制之一。其中表观遗传学为昆虫提供了更快的温度胁迫响应机制,与经典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响应环境变化对基因表达产生快速而持久的影响。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等,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上四个方面在昆虫响应温度胁迫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探究昆虫在温度变化中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每年重大病虫害的流行和暴发都会对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化学试剂的施用其抗药性也逐渐增强,因此探索新的绿色、安全、高效的害虫防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在开发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RNAi的效率受限于核酸酶的降解作用,为了改善dsRNA的有效递送,研发了纳米载导技术且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同时,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dsRNA的技术为田间推广提供了可行性及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对RNAi技术及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自然植被恢复过程,旨在为该区震后地质环境恢复、灾害防治和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多期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震后崩滑体上的植被动态恢复变化,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地震9 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震后至2011年,经历植被恢复程度较差,差等水平以下占比68%,期间暴雨泥石流活动频率高,至2013年后就达到一个较好的恢复水平,差等水平以下占比32%,之后就处于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至2017年植被恢复差等以下的崩滑体仍主要处于30°~50°的坡度区间,1 500~2 100 m高程区间、东南坡向。[结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总体上经过近9 a的恢复过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0.74,与震前相比差值为0.08,根据拟合模型预计2022年植被覆盖度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但仍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植被种群结构与震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资源,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在黄河三角洲滨州市阳信县盐碱地试验区,选取5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进行改良试验,探究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经过3年(2011-2013)的人工种植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5种耐盐改良植物耕作层土壤容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表层(0~20cm)容重降低最为显著,与基础数据对照平均容重降低率为:紫花苜蓿21.27%白花草木樨20.69%田菁16.77%甜高粱10.58%菊苣10.31%。2与基础数据相比: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土壤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53倍、3.80倍、2.30倍2.46倍和3.55倍,稳定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88倍、4.76倍、2.39倍、2.42倍和4.08倍。3耐盐植物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表层土壤0~20cm的脱盐率大于深层20~60cm,土壤平均盐分降低为:紫花苜蓿41.81%田菁35.93%白花草木樨30.82%菊苣27.52%甜高粱24.21%。4土壤pH轻度降低,0~20cm土壤pH的降低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由此可知,5种耐盐植物对盐碱土都有明显的生物改良作用,且不同类型耐盐植物的改良效果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地选择和配置城市绿化植物,使城市绿化达到景观和保健疗养的需求,采用旷场试验,连续6 d测定了碰碰香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白鼠嗅闻碰碰香茎叶挥发物后运动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兴奋性减弱。2)小白鼠嗅闻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后中央格运动路程/运动总路程(C/T)增加、探索能力提高,碰碰香反之。3)碰碰香茎叶挥发物能明显提高小白鼠的进食量(P≤0.05),提高率为对照组的7.55%~26.23%,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对小白鼠的食欲无明显影响。4)碰碰香和车轴草挥发物都能明显改善小白鼠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粪便颗粒数显著<对照组(P≤0.05),且碰碰香的效果明显高于车轴草。5)碰碰香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都能提高小白鼠的体质量,且碰碰香的提高率明显高于车轴草(P≤0.05)。总体而言,碰碰香茎叶挥发物可以使小白鼠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探索能力下降,不适宜在科研环境、试验室等栽植;而车轴草茎枝叶挥发物可以增强小白鼠的探索记忆能力、使其精神放松,建议在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医院病房多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病人的焦虑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传统建筑损坏、本土文化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北京市爨底下村为案例地,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究两山理论下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该村"青山"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绿水"资源稀少。(2)旅游业是该村振兴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3)该村旅游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村落有青山无绿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营销方式传统粗放;旅游开发与管理体制不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4)基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保护性开发资源、创意化设计产品、绿色化服务供给、多渠道营销、多元化社区参与、三权分离管理的传统村落旅游业"六翼齐飞"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准确及时地监测作物干旱情况可为应对作物受灾减产提供策略,进而降低经济损失。研究基于重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数据构建旱地作物生育期内LST-NDVI特征空间,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结合研究区实地观测数据对TVDI指数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NDVI-Ts特征空间散点图符合三角形关系,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旱地作物不同生育阶段TVDI与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性,表明TVDI具备反映研究区土壤湿润条件的能力;2017年黑龙江旱地作物生育期内各时段均有干旱状况发生,其中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范围整体大于东部地区;TVDI与土壤相对湿度干旱等级判对率一致性达到90%以上。综上所述,基于MODIS数据构建的TVDI指数可以反映黑龙江省旱地作物干旱情况,研究可为作物生育期多时段干旱监测的业务化运行及为黑龙江省制定抗旱减灾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强震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汶川地震后修建的大量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便为泥石流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FLO-2D软件,以2010年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8·13"泥石流为典型实例,结合雨量数据、数字地形数据及泥石流的各项流变参数,模拟在不同的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有防治工程条件下,当降雨频率P=5%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11.39倍,堆积范围减小6.14倍;当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4.18倍,堆积范围减小2.7倍,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两种降雨频率下仍有固体物质冲出沟口。[结论]相比于自然条件泥石流的冲出量和冲出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已有的治理工程有利于整个沟域泥石流的防治,但存在设计库容偏小的问题,今后的泥石流防治中还要加强监测预警等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模拟阴燃过程,研究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规律和气体释放特征,为阴燃燃烧动力学、阴燃蔓延机制和阴燃火灾监测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燃炉实验,分析测定不同燃烧时间下的土壤温度和气体(CO2、CO)释放量,及不同含水率(20%、30%、40%)对气体释放量的影响。  结果  阴燃过程中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先快速增加,然后保持平稳,最后快速下降直至熄灭的变化趋势;根据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特征,将阴燃过程分为点燃期、上升期、稳定期和熄灭期4个阶段,各阴燃阶段校正燃烧效率(MCE)均小于0.75;阴燃过程中CO2平均释放量为316.23 mg/m3,CO平均释放量为101.25 mg/m3;阴燃过程中CO呈现持续性释放状态,CO2呈现间歇性释放状态;燃烧时间对CO2和CO释放量存在显著性影响,但CO2和CO释放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含水率下,CO2释放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但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根据阴燃中的温度和气体变化,阴燃在14 h 后出现向明燃转化的趋势,但由于土壤中可燃物含量下降,最终未转化为明燃;由于含水率升高导致土壤氧气含量下降和热量损失增加,因此CO2释放量降低;在含水率20% ~ 40%的条件下,阴燃均可以维持蔓延传播,因此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