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2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95篇
  142篇
综合类   213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探索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适宜栽培密度和技术,设计了6种不同抛秧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性状指标变化情况为:株高、穴穗数、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随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减少,667m2穗数随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够苗期随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其他性状指标变化不大。667m2抛秧14 000、17 000和20 000粒谷秧的处理4、5、6产量较高,分别为760.3 kg/667m2、718.2 kg/667m2和712.8 kg/667m2,与其余3个处理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无盘旱育免耕抛秧适宜的密度范围为1 4 000~20 000粒谷秧/667m2。  相似文献   
82.
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的中小团聚体孔隙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垄作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本研究利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光学图像分析结合分形理论研究稻田垄作免耕和常规平作2种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的孔隙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在0.450~1.00 mm粒级团聚体的孔隙分形维教最大.垄作免耕为2.32,常规平作为2.20,小于0.45 mm的其它几个粒径团聚体孔隙分形维敷在1.2左右,>0.45mm的团聚体与<0.45 mm的团聚体差异显著,而小于0.45 mm其它几个粒径之间的孔隙分形分布特征无显著差异;耕层土壤的孔腺结构有相同的分布模式随团聚体粒径增加.土壤孔隙体积百分比减少.如均以0.053-0.200 mm粒级的孔隙体积最大,垄作免耕为6.34~15.4 cm3·100 g~.常规平作为3.59~16.3 cn3·100 g-1 ;>1.mm粒级的孔隙体积最小,垄作免耕<0.924 cm3·100 g-1,常规平作<0.652 cm3·100 g-1.土壤团聚体在<1mm粒径上的孔隙分布主要取决于团聚体本身结构特征的影响,而受耕作制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3.
免耕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水作3种栽培方式对晚稻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草旱作水稻产量与免耕水作差异不大,但两者明显高于免耕裸地旱作。与免耕裸地旱作相比,免耕覆草旱作明显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穴总粒数。免耕覆草旱作水稻可获得与免耕水作相当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与免耕水作相比,免耕旱作显著降低抽穗期水稻功能叶叶面积。与免耕裸地旱作相比,免耕覆草旱作明显提高灌浆期水稻总根长和根数。  相似文献   
84.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节本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双季稻田免耕直播双低油菜湘杂油6号为试材,研究了利用稻田作免耕直播油菜的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产量比翻耕移栽栽培增产28.3%,每公顷减少用工45个,节约成本2 250元,增加收入56.1%。  相似文献   
85.
免耕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小麦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免耕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分配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从花后到成熟总干物质变化趋势呈"S"型,均在花后第30天达到峰值后下降,且达峰值时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套草木樨处理的总干物质比CK分别高2 013.48,2 832.28,2 116.85,1 469.56 kg/hm2;4个不同时期处理在整个灌浆期间干物质总的积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1%,58%,54%和46%,可见,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提高了花后小麦总干物质积累水平.在干物质分配方面,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影响甚小.免耕小麦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套草木樨处理分别增产24%,45%,22%,28%,这主要是因为免耕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能够提高小麦的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86.
水气平衡栽培不同畦宽对免耕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畦宽对免耕水气平衡栽培水稻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07年早、晚季进行了水稻免耕水气平衡栽培不同畦宽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水稻免耕水气平衡栽培比普通免耕栽培更有利于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增强根系活力,增加有效分蘖,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早季增产4.1%~6.3%,晚季增产14.7%~17.7%;不同畦宽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7.
免耕播种施肥机的结构是影响机具作业质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结构紧凑与性能可靠是联合作业机具设计的关键.2BFM-2型免耕播种施肥机的设计借鉴了国内外典型免耕播种机械研制的成功经验,结合辽宁西部半旱作区的特点及农艺技术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机具的结构与性能、成本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该机一次作业可完成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及覆土多道工序.  相似文献   
88.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措施。推广保护性耕作必须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及种植制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垄作免耕技术对东北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列举了几种垄作免耕技术模式,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几种垄作免耕播种机的破茬原理,指出了机具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开发动土量少和功耗小的破茬部件上,以提高免耕播种机的通过性和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89.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4和CO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研究免耕稻田CO_2和CH_4排放有助于评价稻田免耕技术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静态箱技术和田间原位碱液吸收法研究了免耕稻田土壤CO_2和CH_4的排放规律和排放量,及其稻田碳(C)的收支状况.研究表明,施肥提高了CH_4排放,而不影响CO_2的排放;免耕显著影响稻田CH_4排放,而CO_2的排放不受耕作影响.对稻田C收支及平衡的分析表明,施肥提高了稻田系统C的输入,同时,相对于翻耕处理,免耕处理表现为大气C的"汇".表明了稻田免耕能将更多的碳累积于农田土壤碳库中,有利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在减缓气温上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以河北曲周县原状草地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原状草地改变为农田后(34年),土壤砂粒、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总有机碳的比例、轻组土壤和轻组土壤有机碳都显著降低,且以秸秆还旧影响最大.经过8年的耕作,施加底肥、免耕和秸秆整株还田等农艺措施,明显提高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使得0~20 cm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且整株还田比粉碎还田更能增加10~20 cm土壤颗粒的有机碳含量,而免耕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增加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比例也会显著降低,且非保护性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