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5篇
  免费   625篇
  国内免费   1870篇
林业   563篇
农学   582篇
基础科学   3894篇
  3039篇
综合类   3864篇
农作物   393篇
水产渔业   203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332篇
植物保护   969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408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579篇
  2016年   808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732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934篇
  2010年   864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550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water regime and irrigation system on the release of Mycosphaerella nawae ascospores from leaf litter in Spanish persimmon orchard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scospore release was best described by a Gompertz model. The end of the lag phase of ascospore release occurred at 9·75°C, and the end of the exponential phase at 15·75°C. Few ascospores were discharged from dry leaves wetted with 0·1 or 0·5 mm water, but significant amounts were recovered with 1–50 mm water.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ascospores were released after thre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but 32 cycles were necessary for a complete dischar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scospore release was detected when the leaf litter was wetted by flood and drip irrigation.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proportion of soil area wetted in both systems, inoculum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drip irrigation. The potential of drip irrigation as a cultural control measur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灌溉方式对渭北果园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适合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的节水灌溉方式,以陕富6号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0~1 m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土壤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10月份,不同层次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为:膜下滴灌>膜下沟溉≈滴灌>沟灌>不灌溉,覆膜与不覆膜之间比较,膜下沟灌>沟灌,膜下滴灌>滴灌.(2)6月15日...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氮肥用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累积与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氮肥用量对抽穗期、抽穗期后、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且互作效应显著。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结合适量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抽穗期、抽穗期后、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中、重干湿交替方式下,增加氮肥用量虽可提高干物质累积量,但不利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茎鞘物质的转运。减少氮肥用量可减缓水分胁迫对干物质累积及转运控水效应和互作效应的负效应。本试验表明,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结合150~225 kg·hm-2的氮肥用量的方式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水、氮互作方式;而中、重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氮肥用量应减为75~150 kg·hm-2,以缓解控水效应和互作效应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94.
节水灌溉系统变频控制的节能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供水系统的扬程特性、管阻特性为基础,分析了变频调节供水系统与阀门调节供水系统的节能效果并作出比较。提出了变频自动控制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方案,改变了传统的调整阀门开度及人工启停电机来满足供水需要的操作方法。实践证明,在节水灌溉特别是在塑料大棚滴灌系统中采用变频调节来自动控制供水系统,与阀门调节供水系统相比,可节能20%~69%(大小与控制流量有关),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供水流量及供水压力的稳定性、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两年后土壤速效磷和全P变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对小麦收获时土壤P素养分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及其与全生育期调亏供水量、速效磷与全P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P素养分有显著影响,0~20cm和0~40cm土层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均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速效磷随着全P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与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及速效磷与全P量的关系0~20cm和0~40cm土层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996.
施磷对限水灌溉小麦根冠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盆栽限水灌溉时施P明显促进小麦幼穗、根系和株高的早期生长发育 ,而对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 ;施P明显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 ,且以限水处理效果最明显 ,提高了限水处理“温麦 6”根干物质量以及“温麦 6”和“冀麦 36”穗数  相似文献   
997.
冬小麦膜缝灌入渗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膜缝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其应用理论基础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大量的膜缝入渗和垂直一维入渗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膜缝宽度和初始含水率对入渗参数的影响,根据试验分析,提出了包含膜缝宽度和初始含水率影响的入渗模型。这一研究对膜缝灌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涌泉灌溉用于大田作物主要问题是流量小,沟、畦横断面大,水流在田间很难向前推进。为此将其与垄膜沟种技术组合,缩小过水横断面,减小或杜绝侧渗,提高水流推进能力,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水器(稳流器)数量,改善灌水质量,提高田间土壤水分的均匀度,进而为涌泉灌溉用于大田作物提供了可能性。采用涌泉灌溉配套垄膜沟种耕作方式,提高了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了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减少了棵间土壤水蒸发、农田耗水比一般大田灌溉节省28.3%。由于灌水量可控,比一般地面灌溉节约28%~47%。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现有地下灌溉系统的分析,论述了田间地下土基透水管灌溉、排水兼用的可行性及机理分析。在对国内外暗管施工机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研制出土基透水管现场成型机,可现场一次完成土基管的成型、固壁、防渗、镶嵌渗水条等工序,初步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其结构合理性、经济性、并对土壤的破坏成型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为在无土基质栽培中应用滴灌工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温室及大棚技术经济条件和无土栽培对滴灌的要求,指出采用“低压自压式滴灌系统”,并研究出一套可行的设计计算方法。阐述了按该方法设计的滴灌系统总布置特点及实际运行测定结果。论述了滴头选择依据与三种类型滴头的水力学特性及使用性能对比,结果表明,专门设计的WD型边槽式滴头最适于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