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2250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13篇
  116篇
综合类   715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Simultaneous flowering caused a gregarious dieback of umbrella bamboo (Fargesia murielae)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93–2000. Mountain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is the only native home of umbrella bamboo, where it dominates the understorey of the farges fir (Abies fargesii) forest between 2 400 and 3 100 m, covering the ground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 before a periodically flowering death. Data from 20 quadrats along a vegetation sequence revealed that the density, coverage, and height of umbrella bamboo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vascular plants in the forest. Local climax community of fir-bamboo was the poorest in species diversity, while the bamboo-free communities (i.e. shrubs and meadows) were bearing a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The simultaneous dieback of umbrella bamboo is an ecological release, which can periodically promote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he fir forest.  相似文献   
82.
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4年以笋用红竹林小区精确施肥试验为基础,结合试验区内部分长期定位观测,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纯化肥(N、NP、NPK)、有机 化肥、不施肥(CK)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3 a持续经营条件下,笋用竹林未施肥区(CK)土壤相应的有效养分消耗最快,有机质下降8.0%,全N下降5.2%,速效P下降15.0%,单施有机肥或NP、NPK化肥配施或有机无机肥料混合施用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次序为有机肥 化肥处理 (24.08%) >有机肥处理 (8.49%)>化肥NPK处理 (2.28%)>化肥NP处理 (1.90%),单施N肥后土壤有机质则有所下降(-4.06%),但下降幅度不如未施肥区(-7.98%).与CK区和单施化肥区比较,有机 化肥配合施用,不但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物质的循环,提高了竹林土壤的潜在供肥能力,有利于竹林的持续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83.
竹材防霉染色处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邵平 《木材工业》2005,19(5):38-40
以铜化物、硼化物、新洁尔灭的质量分数为因素,按正交试验方案组成不同配比的复合防霉药剂,分别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的酸性染料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对竹材进行防霉染色处理;同时测定防霉染色处理竹材与染色处理竹材的色度指数,并评价其变化.结果表明:将该复合防霉剂与酸性大红染液复配,不仅能提高染色竹材的防霉性,而且防霉剂的配比对竹材的染色效果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84.
为了找到提取竹叶中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竹叶叶绿素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浸提溶剂种类原料颗粒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的合适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优化. 结果表明,用无水乙醇提取竹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原料颗粒度10~20目、料液比1∶5、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7 h,竹叶叶绿素对紫外光、常见氧化剂(如H2O2)、Fe3 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温度70℃以下以及近中性或偏碱性介质环境中性质基本稳定,遇Cu2 、Zn2 离子分别生成蓝绿色絮状沉淀和灰绿色颗粒状沉淀.  相似文献   
85.
1993~1996年在云南省双江、西盟、新平、峨山等10个县设点,采用简单对比试验、随机区组试验、正交试验等方法,对龙竹、版纳甜龙竹、勃氏甜龙竹、黄竹、野龙竹、云南龙竹等材笋两用丛生竹种的丰产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从壮苗培育、适地适竹、细致整地、合理密植、栽植技术、科学管理(林农间作,土壤施肥,伐桩施肥,叶面施肥,留笋养竹,修枝封顶)、合理采伐和适时复壮更新等方面,探索出能为生产应用的一套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此套技术措施,在云南省实现了丛生竹当年育苗,当年上山定植,3~4年成林成材,每年每hm2产风干竹材22.5t以上,产鲜笋7.5t以上,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6.
微波辐射处理竹节废料制备活性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研究了以竹节及其炭化料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氯化锌法和水蒸气法制备活性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微波功率、活化时间、活化剂浓度及水蒸气流量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微波辐射竹节废料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水蒸气法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700W、活化时间7min、水蒸气流量3.1mL/min。用此工艺条件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1012.2mg/g、亚甲基蓝脱色率165mL/g、得率52.3%。该工艺所需活化时间为传统方法的l/45左右,得率为传统方法的2倍左右。氯化锌法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350w、活化时间5min、氯化锌质量分数40%。用此工艺条件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l088.4mg/g、亚甲基蓝脱色率220mL/g、得率39.2%。该工艺所需活化时间为传统方法的l/36,产品活性炭亚甲基蓝脱色率为国家一级标准的1.83倍(GB/T 12496.10-1999)。  相似文献   
87.
日本竹产业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竹产业经历了由兴起到兴旺,再转向不振的过程,从中也反映出了竹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简单地例举了竹产业的部分数据变化,陈述了其中一些原因,这对于我国发展竹产业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8.
对毛竹笋、材加工剩余物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研究表明,竹笋加工剩余物营养价值较高,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作饲料,竹材加工剩余物因蛋白质含量低,木质素含量高,直接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不及作物秸秆。由于竹材加工剩余物中含有3/4的碳水化合物,故具有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潜在价值。对竹材加工剩余物进行氨化处理,可明显提高粗蛋白含量,并使质地变得松软,而竹材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蒸煮、切削加工和烘干处理等,可破坏其细胞壁,使碎料膨松柔软,降低了粗纤维含量,作为食物纤维素定量的NDF、ADF和木质素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浙江东阳竹编艺人卢光华在竹编工艺的创作中的艰苦历程,以及他的创新之路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0.
竹类解剖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竹类资源天然分布及其利用状况,从竹类的秆部,叶片、花、果实、地下茎和根的组织结构入手,综述了竹类解剖特性研究的历史和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竹类解剖学和其它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