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47篇
  免费   6112篇
  国内免费   8491篇
林业   11037篇
农学   7509篇
基础科学   8624篇
  19241篇
综合类   47335篇
农作物   4077篇
水产渔业   4078篇
畜牧兽医   8147篇
园艺   2432篇
植物保护   5970篇
  2024年   396篇
  2023年   1563篇
  2022年   2372篇
  2021年   2673篇
  2020年   2774篇
  2019年   3277篇
  2018年   2077篇
  2017年   3621篇
  2016年   4493篇
  2015年   3759篇
  2014年   4968篇
  2013年   5464篇
  2012年   7808篇
  2011年   7945篇
  2010年   6414篇
  2009年   6292篇
  2008年   5931篇
  2007年   7026篇
  2006年   6127篇
  2005年   5128篇
  2004年   3980篇
  2003年   3442篇
  2002年   2721篇
  2001年   2451篇
  2000年   2197篇
  1999年   1763篇
  1998年   1512篇
  1997年   1351篇
  1996年   1311篇
  1995年   1266篇
  1994年   1198篇
  1993年   1004篇
  1992年   901篇
  1991年   781篇
  1990年   670篇
  1989年   599篇
  1988年   451篇
  1987年   320篇
  1986年   148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6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71.
不同保水剂对土壤特性及烤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的土壤性能,减少季节性干旱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在烟田整地起垄前分别施入聚丙烯酸钾(K-PAM)、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钾(KHm)3种保水剂,测定施用不同保水剂后的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和烤烟生长状况、常规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钾和聚丙烯酰胺保水剂均降低0~40cm土层土壤容重,在烤烟旺长期提高0~40cm土层土壤水分。不同保水剂均可提高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其中腐殖酸钾保水剂显著降低烤烟的糖碱比和氮碱比。聚丙烯酸钾保水剂提高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及净增产值,而聚丙烯酰胺和腐殖酸钾保水剂处理组则降低烤烟的净增产值。因此,建议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选用聚丙烯酸钾类保水剂。  相似文献   
72.
陇东旱塬区复种不同藜麦品种(系)的适应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陇东雨养地区夏播复种的生态适应性,以12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藜麦品种(系)除LY-2无法复种成熟外,其余的11个品种(系)均能完成生育期;对其1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根倒率、茎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粗蛋白和淀粉分别与籽粒直径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其15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提出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4%,根据综合得分,筛选出适应性最好、得分最高的2个品种(系)‘陇藜4号’和‘Q2’;聚类分析表明,11个藜麦品种(系)系统聚为3大类型,各品种(系)间性状与遗传距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三类产量最高,第二类有矮秆、早熟等特性,可根据生产需要和育种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3.
为优化微波提取黑豆总黄酮化合物的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初步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和微波功率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的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功率600 W、液料比40∶1、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22.1 mg·g~(-1)。抑制油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豆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74.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和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其水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优化冬小麦水氮管理措施,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处理,施氮量和控释肥类型分别为副处理和次副处理,其中,灌水量设30、60和90 mm;施氮量设0、75、150和225 kg/hm2的施肥梯度;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12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120),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U)。结果表明:灌水量、施氮量、控释肥类型单一因素均对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干物质质量、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各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相较于U处理,增加灌水使PCU60产量平均提高308 kg/hm2,PCU120产量平均下降270 kg/hm2;增施氮肥刚好相反,使PCU60产量平均下降289 kg/hm2,PCU120产量平均提高118 kg/hm2。根据所构建3种肥料的水氮生产函数可知,在U处理取得最高理论产量6 823 kg/hm2时的水氮用量下,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PCU120和PCU60可分别获得14.31%和12.08%的增产效果。利用水氮生产函数和频率分析法得到不同控释肥类型获得较高产量的水氮用量区间,以PCU120产量最高、所需灌水量最低,分别为7 744~7 826 kg/hm2、47.72~52.28 mm;PCU60所需施氮量最低,为145.42~187.91 kg/hm2。综合考虑增产节肥节水效果,推荐PCU120为冬小麦季适宜的控释肥类型,其适宜水氮用量区间分别为47.72~52.28 mm、159.23~199.47 kg/hm2。  相似文献   
76.
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将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多数育种者将提高猪的繁殖力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并用数学遗传学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对繁殖性状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77.
林密  孙继国  柴静 《猪业科学》2003,20(12):57-59
本实验测定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单诺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泰勒菌素、泰妙菌素、四环素等8种药物对羊肺炎支原体两个标准株Y98和Y-goat的体外抑菌浓度以及红霉素与氧氟沙星、泰勒菌素对Y-goat和四环素与氧氟沙星、泰勒菌素对Y98的联合药敏作用。对羊肺炎支原体两个标准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8.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状况的研究及遥感信息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物波谱测定和叶表面内大气污染元素的含量测定分析研究大气污染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克服了常规大气监测的弊病。充分显示了快速、准确的优越性。为城市规划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选用1026只1周龄罗斯蛋用雏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日粮Se水平对雏鸡组织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的Se缺乏或过量均可通过各组织Se含量的变化反映出来,但反映的敏感性及临界指示值因组织及发育期不同而异。日粮Se水平缺乏或过量时,各组织Se含量相应降低或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罗斯蛋用雏鸡的Se需要量范围为0.145×10 ̄(-6)~0.495×10 ̄(-6),其中以0.195×10 ̄(-6)最佳;日粮Se含量≤0.095×10 ̄(-6)或≥0.995×10 ̄(-6),雏鸡出现Se缺乏症或中毒症。  相似文献   
80.
The effect of food deprivation on ova transport, hormonal profiles and metabolic changes was studied in 20 crossbred multiparous sows during their second oestrus after weaning. To determine the time of ovulation, 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ic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The sow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control group (C-group), which was fed according to Swedish standards, and one experimental group (E-group). The E-group sows were deprived of food from the first morning meal after ovulation until slaughter.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every second hour from about 12 h before expected ovulation in the second oestrus after weaning until slaughter and were analysed for progesterone, prostaglandin F2 alpha-metabolite, insulin, glucose, free fatty acids and triglycerides. All sows were slaughtered approximately 48 h after ovulation and the genital tract was recovered. The isthmic part of the oviduct was divided into 3 equally long segments and flushed separately with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Uterine horns were also flushed with PBS.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number of ova were foun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of the isthmus in the E-group (p = 0.05) while in the C-group most of the ova were found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isthmus or the uterus (p = 0.01). The level of prostaglandin F2 alpha-metaboli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gesterone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after ovulation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The other blood parameters showed that the food-deprived sows were in a catabolic state. The 48 h period of fasting resul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an delayed ova transport, which may be due to a delayed relaxation in the smooth circular muscle layer of the isthm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