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和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其水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优化冬小麦水氮管理措施,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处理,施氮量和控释肥类型分别为副处理和次副处理,其中,灌水量设30、60和90 mm;施氮量设0、75、150和225 kg/hm2的施肥梯度;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12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120),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U)。结果表明:灌水量、施氮量、控释肥类型单一因素均对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干物质质量、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各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相较于U处理,增加灌水使PCU60产量平均提高308 kg/hm2,PCU120产量平均下降270 kg/hm2;增施氮肥刚好相反,使PCU60产量平均下降289 kg/hm2,PCU120产量平均提高118 kg/hm2。根据所构建3种肥料的水氮生产函数可知,在U处理取得最高理论产量6 823 kg/hm2时的水氮用量下,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PCU120和PCU60可分别获得14.31%和12.08%的增产效果。利用水氮生产函数和频率分析法得到不同控释肥类型获得较高产量的水氮用量区间,以PCU120产量最高、所需灌水量最低,分别为7 744~7 826 kg/hm2、47.72~52.28 mm;PCU60所需施氮量最低,为145.42~187.91 kg/hm2。综合考虑增产节肥节水效果,推荐PCU120为冬小麦季适宜的控释肥类型,其适宜水氮用量区间分别为47.72~52.28 mm、159.23~199.47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苹果树细根直径的调控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二因素二水平完全组合设计田间试验,毛管布设方式设置一行一管和一行两管,施肥周期设置15 d和30 d,采用微根管原位监测技术,分苹果树正南、正西及东北3个方位和0~19、19~38、38~57、57~76 cm不同深度土层,持续观测苹果树活跃生长期内细根直径的动态变化,分析了苹果树细根直径对毛管布设方式和施肥周期的响应。结果表明:细根直径主要集中在0.5~1.5 mm范围内,约占90%,0~0.5 mm和1.5~2.0 mm直径的细根占比很少。在夏季之前,直径≤1.0 mm的细根增多;夏季之后,细根直径加粗,直径>1.0 mm的细根迅速增加。相较于施肥周期15 d,施肥周期30 d在2020年6—11月和2021年4—7月均能增加细根直径;在大部分土层中,施肥周期30 d会增加细根直径,施肥周期15 d会减小细根直径;在2020年正南和东北方向上,施肥周期15 d会减小细根直径,施肥周期30 d会增加细根直径。一行一管较一行两管在2020年和2021年8月均能增加细根直径;在浅中层土壤(0~38 cm土层...  相似文献   
3.
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品种间杂交稻为对照,对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运转与穗颈节间某些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结实期间茎鞘干物质输出率与穗净增重、最终穗重及灌浆速率呈负相关;穗颈节间单位维管或单位韧皮面积上通过的干物质量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齐穗后10d灌浆速率与穗颈节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1 600名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动机、体育项目价值取向、进行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影响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深化高职院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穗萌发高度与其产量因子的关系,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金优725作对照,研究了两系杂交稻培两优500产量构成因子在再生穗不同高度、节位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培两优500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高度、节位上分布较三系杂交稻更趋均匀;再生穗多、穗大粒多是培两优500再生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稻穗的产量一部分来自抽穗前的贮藏物质,另一部分来源于抽穗后直接生产的光合产物,两者对穗干物质积累的作用因品种而异,一些研究认为,杂交水稻前期总光合势迅速增加,导致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表现优势,净同化率优势前期明显,后期消失;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亚种间杂交水稻穗大粒多,生产上日益受到重视.但关于亚种间杂交稻后期物质生产与穗部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报道甚少.1998年,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亚种间杂交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方法】设置一行树单、双行管(P1、P2)、滴头间距30 cm、50 cm(D1、D2)、施肥间隔期15 d、30 d(T1、T2),氮肥形态尿素、尿素硝铵溶液(U、UAN),分析了苹果单果质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随不同滴灌施肥技术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滴灌管布置方式和滴头间距对单果质量、纵横径影响显著,对果形指数影响不显著。滴灌管布置方式对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对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在对单果质量、纵横径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方面,滴灌管布设方式和滴灌间距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一行两管高于一行一管处理。滴头间距对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糖酸比、硬度影响均显著,表现为滴头间距50 cm高于滴头间距30 cm(可滴定酸含量、硬度除外)。施肥间隔期对可滴定酸、糖酸比、固酸比和硬度影响显著,表现为施肥间隔期15 d高于施肥间隔期30 d(可滴定酸除外)。氮肥形态对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硬度4项指标影响显著,且UAN较U分别提高9.71%、42.27%、47.37%、5.25%。【结论】采用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进行苹果品质综合评价指标排序,筛选出综合品质最优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为一行两管、滴头间距50 cm、施肥间隔期15 d、尿素硝铵溶液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湖南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湖南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与近期可启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从政策、人才、基础条件、科技投入诸方面,提出了湖南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欧鳗脱黏病是夏季极易广泛流行的一种疾病,由于其传染速度快,往往在l~2 d内感染全池鳗鱼3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鳗鱼脱黏病发病时表现为鳗鱼体弱,在水里缓慢游动,挂台,体表黏液斑块状脱落,脱落处色变,体表呈花斑状,鳃丝黏液增厚,鳃盖水肿,胸鳍、臀鳍充血,后期发展为病灶处溃疡,腹部充血,肛门红肿,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脾肿大,肝苍白,肾脏色深。最后造成鳗鱼死亡。因此,夏季要特别注意鳗鱼脱黏病的发生和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施氮条件下黄土高原苹果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整合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条件下,气候、海拔、土壤类型、树龄、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年降水量小于500 mm时,施氮增产率为29.83%,且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其增产效应不明显;年均温≥10℃时,施氮对苹果产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年均温<10℃时增产效应不显著(P>0.05)。在黑垆土、塿土上施氮均能有效提高苹果增产率,分别为26.10%(95%CI:13.08%~39.11%)(CI为置信区间,下同)、34.53%(95%CI:13.88%~55.19%),黄绵土上施氮增产不显著(P>0.05)。当海拔<850 m时,施氮条件下苹果增产率显著提高(P<0.05),并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树龄高的果树在施氮条件下增产效应明显,当树龄≥10 a时,增产率为26.93%(95%CI:14.64%~39.22%),并随树龄的减小而降低。在不同栽植密度下施用氮肥存在不同的增产效应,55~110株·666.7m-2时效果最佳,增产28.70%(95%CI:18.12%~39.28%)。施氮量在0.25~0.50 kg·株-1时,增产效应明显(P<0.05);施氮量≥0.50 kg·株-1时,不存在显著的增产效应(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年降水量和施氮量是施氮条件下影响苹果增产率的三大主导因素,海拔次之,年均温和树龄对苹果增产效果接近但比较小。由此可见,施氮的增产效果与外界因素关系密切,综合上述各条件在适宜范围施氮更有利于苹果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