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为了研究IGF1R基因在泥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泥蚶转录组文库的EST,利用SMART 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泥蚶IGF1R基因(Tg-IGF1R)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为5793 bp,开放阅读框为4638 bp,编码1546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5′端非编码区为810 bp,3′端非编码区为345 bp,Tg-IGF1R蛋白分子量为176.01 ku,等电点为6.04,包含4个Ⅲ型纤粘连蛋白结构域,1个半胱氨酸富集区和1个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属于亲水性跨膜蛋白质。氨基酸多重比对显示Tg-IGF1R蛋白序列与人、非洲爪蟾、斑马鱼的相似性分别为45.2%、45.6%和45.4%。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Tg-IGF1R基因在泥蚶成体不同组织及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发现该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性,在所检测的6个组织(血液、闭壳肌、斧足、鳃、内脏团和外套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血液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并与其余5个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Tg-IGF1R以信号分子的形式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生命过程。Tg-IGF1R基因在泥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9个时期均有表达,且高表达主要集中在原肠胚期,其次是担轮幼虫期和稚贝期,说明Tg-IGF1R基因可能在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  相似文献   
32.
通过分析凡纳滨对虾单养及其与泥蚶混养实验的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小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贝类对对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对虾放养密度均为17×10~4个/hm~2,泥蚶密度分别为0粒/m~2(S)、60粒/m~2(SC1)、120粒个/m~2(SC2)和180粒/m~2(SC3)。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增加:(1)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pH与氧化还原电位逐渐下降;随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底质环境恶化程度趋缓;(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逐渐减少;(3)回归分析表明,介形类与线虫比值与对虾产量呈较好的相关性,一定密度贝类混养有利于底泥中介形类与线虫比值的提高,初步结果为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平均要达到6,单次值不低于3.5。研究表明,对虾与泥蚶混养有利于底质的改善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长,较高密度的泥蚶(80~140个/m~2)有明显净化底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温州沿海3种双壳类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采自温州沿海的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3种双壳类软体部的营养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分别为58.11%、71.02%和59.17%,粗脂肪分别为14.98%、14.35%和10.62%,灰分分别为10.85%、9.05%和11.03%;总氨基酸分别为459.27、565.20mg/g和509.83 mg/g,必需氨基酸分别为157.33、197.03 mg/g和181.57 mg/g,呈味氨基酸分别为241.402、88.40 mg/g和258.60 mg/g;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软体部脂肪酸组成分别为22种、23种和21种,等边浅蛤和结蚶无C14:1,结蚶无C14:3;饱和脂肪酸分别为36.01%、28.85%和30.87%,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63.97%、71.25%和69.14%,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23.18%、27.61%和26.20%,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40.79%、43.64%和42.94%。3种双壳类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超高压对泥蚶脱壳率及其肌肉品质的影响,以鲜活泥蚶为材料,初步确定合适的辅助泥蚶脱壳的超高压处理参数,并在这些参数条件下,考察超高压对泥蚶肌肉色差、质构、菌落总数和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泥蚶经300 MPa保压5 min(300/5),350 MPa分别保压3、5 min(350/3、350/5),或400 MPa保压1 min(400/1)处理,其脱壳率均达到100%,同时具有较高感官质量。在上述4组优化参数下,超高压组泥蚶肉的白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但超高压组间的总色差值无显著差异;其硬度值提高,黏附性、弹性、内聚性和恢复度值均有所减少;泥蚶的菌落总数从5.3×104 CFU·g-1 降至10~100 CFU·g-1;泥蚶肉氨基酸总量随压力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400/1组色氨酸未检出,氨基酸总量比新鲜泥蚶肉下降7.58%,且除400/1组外,其余组泥蚶肉的蛋白均为优质蛋白。传统漂烫、超高压处理均不改变泥蚶肉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分别为甲硫氨酸和色氨酸。综合超高压处理对泥蚶脱壳及泥蚶肉品质的影响,合适的工艺参数为300 MPa保压5 min以及350 MPa保压3~5 min。本研究结果为超高压脱壳技术在泥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5.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36.
乐清湾泥蚶、缢蛏体内及养殖水环境细菌菌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浙江省乐清湾滩涂和池塘养殖的泥蚶和缢蛏体内及养殖环境细菌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2000年7月—2001年7月间分四个季度进行采样分析。细菌总数分析表明,蒲歧和翁样海水中细菌总数在10^3—10^5个/mL之间,蒲歧和翁样两地每次海水样品部是池塘细菌总数高于滩涂;无论哪个季节和采样点,在一年内泥蚶和缢蛏体内的细菌总数均高于水中的细菌总数,且缢蛏体内细菌总数高于泥蚶,翁样贝体内细菌总数几乎均高于蒲歧贝体内细菌总数。对贝体内细菌属组成分析表明,在不同季节,同一滩涂或池塘中泥蚶和缢蛏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比较相近,蒲歧滩涂和池塘、翁样滩涂和池塘贝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贝体内细菌优势菌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夏季(2001年7月31日),以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占优势,而在冬季则以莫拉氏菌属占优势。  相似文献   
37.
戴伟  郭永军  王晓梅  谭照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4990-4991,5005
利用PCR-RFLP方法对3个地理居群泥蚶的核糖体DNAITS区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三者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选用的6种限制性内切酶中,BstHHI、HaeIII和Sse9I为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MspI、RsaI和TaqI为单态性限制性内切酶。对酶切图谱进行数理统计后发现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17,温州海区泥蚶π值为0.0016,而莆田海区泥蚶π值为0.0011,说明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最大,温州海区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次之,莆田海区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最小。依据3个地理居群泥蚶间的净遗传距离Pnet值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莆田与温州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最远,宁波与温州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最近,宁波与莆田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38.
Pb2+对泥蚶鳃、肝脏等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了解重金属Pb对贝类的毒性毒理影响,研究了4个暴毒浓度(5、15、45和90μg/L)Pb2+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中2个高浓度组Pb2+暴毒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处理时间为96 h。结果显示,低浓度组Pb2+造成泥蚶鳃丝脱离其相连的软骨组织;高浓度组Pb2+使其鳃丝呼吸上皮细胞出现脱落,鳃腔肿胀、内有血细胞堆积,鳃丝断裂;超微结构分析发现,随着浓度的升高,鳃上皮细胞中次级溶酶体和线粒体数量均增加。Pb对泥蚶肝脏组织的显微结构影响仅见高浓度组肝小管附近有黄色物质沉积,消化管界限缺失,超微结构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肝细胞内沉积大量的黑色嗜锇性物质,次级溶酶体亦大量增加,细胞胞质及细胞核出现空泡,最后将导致细胞坏死,造成肝细胞永久性损伤。结合其他重金属毒性研究可发现,重金属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并不具有金属特异性,主要还是氧化胁迫造成的氧化损伤。研究推测,生物体的抗氧化体系在重金属解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初步研究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经大肠杆菌注射以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溶菌、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血清能促进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但不能识别鸡红细胞。大肠杆菌激发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活力在1h、15h和30h时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在15h差异不显著。PO活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30h时差异极显著。SOD活力在1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0.
泥蚶人工育苗立体附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不同附着基,进行泥蚶人工育苗中立体平面附着与池底平面附着的对比试验。结果:立体平面附着基使单位水体出苗量增加了3.4~5.3倍;透明和黑色波纹板附着效果较好,沙盘次之,扇贝盘和棕帘最差;底辅黑色有孔波纹板,好于透明波纹板。并发现泥蚶一般在大潮期间产卵,光照800~1000Lx下幼虫发育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