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363篇
基础科学   55篇
  175篇
综合类   1052篇
农作物   230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313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家蚕品种最适环境片区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3):175-179
对家蚕品种最适环境片区划分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到如下结果:参试的8个地区可以划分为两个环境片区。第一个环境片区包括四川、重庆和浙江;第二个环境片区包括陕西、山东、安徽、湖北和镇江;第一个环境片区的最适基因型是品种B;第二个环境片区的最适基因型是品种C。如果在各环境片区推广相应最适基因型比在所有地区只推广品种C,则全区平均万蚕收茧量可提高2.1%。  相似文献   
92.
US3蛋白激酶是伪狂犬病病毒(PRV)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研究显示US3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排、病毒复制和传播、细胞凋亡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鉴定新的和US3互作的宿主蛋白对于认识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技术验证了US3和宿主膜联蛋白A2(ANXA2)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RNAi技术,通过荧光定量PCR、病毒滴度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发现敲低ANXA2的表达显著抑制了PRV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进一步发现过表达ANXA2可以抑制PRV或者凋亡刺激剂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ANXA2具有负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可以和US3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成员,加深了人们对ANXA2生物学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3.
为进一步探索波形蛋白(vimentin)调控绒山羊绒毛生长的作用机制,以内蒙古遗传种子资源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中的毛囊组织为材料,利用PCR技术和酵母双杂交技术对根据GenBank中山羊的vimentin蛋白序列,运用蛋白质互作在线软件预测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采集免疫共沉淀数据筛选出肌动蛋白(ACTB)和vimentin进行基因引物设计、克隆、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互作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绒山羊vimentin基因CDS区序列的长度为1 401 bp, ACTB基因CDS区序列的长度为1 128 bp;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试验组共转化pGBKT7-vimentin与pGADT7-ACTB的Y2HGold菌株在二缺板SD/-Trp/-Leu/X-α-GaL/AbA培养基和四缺板SD/-Trp/-Leu/-His/-Ade/X-α-GaL/Ab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出淡蓝色菌落,而在对照组共转化pGBKT7空质粒与pGADT7-ACTB重组质粒的二缺板SD/-Trp/-Leu/X-α-GaL/AbA培养基上长出白色菌落,表明共转化的pGBKT7-vimentin与pGADT-ACTB重组质粒的下游报告基因Lac被激活,共转化pGBKT7空质粒与pGADT7-ACTB重组质粒的下游报告基因Lac未被激活。提示:vimentin与ACTB两种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天津汉沽至广东雷州37个样地的互花米草生长特征,采用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以及冗余分析,探究自然状态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的纬度梯度差异,株高随纬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01),21.44°N株高最低(54cm),36.12°N株高最高(250cm);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纬度的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年平均气温、一月最低气温、七月最高气温以及海水盐度是影响互花米草生长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水盐度在与纬度交互作用下对互花米草空间分异解释力最高(q>0.65)。自然状态下互花米草受多种环境因子调控,较强的可塑性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5.
马尾松种源基因型×环境互作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4个地域91个种源10年生时试验结果表明:(1)各点马尾松种源生长上差异十分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三个性状的遗传方差份量约占总变异的38.92%—42.75%;(2)种源×地点的效应,树高不明显,材积和胸径达显著水准,而种源基因型效应比较明显,其方差份量约为GE互作份量的1倍;(3)根据Francls和Kanuenbery模型计算种源GE互作效应及其稳定性,将参试种源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高产稳定型种源26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42.84%,可在全省各地区推广;(4)广西岑溪和广东罗定两个种源生长最为突出,平均村积遗传增益达88%。  相似文献   
96.
该文以花叶类型玉簪“法兰西”(Hosta‘Francee’)为材料,研究了4种光强(全光照的100%、50%、30%、10%)和4种氮素水平(0、0.5、1.5、2.5g/kg)对玉簪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叶类型玉簪的生理特性及生长均受到氮素水平及光氮互作的影响。在同一氮素不同光强生长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玉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花序数、光合色素及可溶性蛋白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生长条件较好;全氮的含量则基本上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在同一光强不同氮素水平下,随着氮素浓度的升高,玉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5g/kg氮素水平下达到最优而光合色素在0.5g/kg和1.5g/kg达到最优;全氮则大体上随氮素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7.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新引进的互叶白千层苗期和幼林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种区苗期以湿润沙质壤土生长最好;盆栽施肥在本试验条例上以N:0.5-1.0;P:0.6-0.9,K:0.8-1.2g/盆为适宜施肥量;造林时,施基肥一不施基肥生长显著;林地施不同追肥2个月后,根据树高、地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得出的施肥效果排序为:复合肥Ⅱ〉复合肥〉碳氨〉尿素。  相似文献   
98.
我国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植物组织病理学、生理病理学和病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该病害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
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翻译起始所必需的特异蛋白因子,前期研究表明柽柳翻译起始因子 (TheIF1A) 基因能对外界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且过表达 TheIF1A基因能提高酵母和烟草的抗旱耐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基因的抗逆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对柽柳翻译起始因子(TheIF1A) 基因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共获得5个互作蛋白,分别为RNA聚合酶β II亚基 (RNA polymerase beta II subunit)、ATP合成酶CF1α亚基蛋白 (ATP synthase CF1 alpha subunit protein)、细胞色素b6/f 复合物亚基IV(cytochrome b6/f complex subunit IV)、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蛋白(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5个蛋白基因及 TheIF1A 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与 TheIF1A基因基本一致,表明TheIF1A可能通过与这些蛋白相互作用来参与逆境胁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 基因的抗逆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完善林木抗逆机制的研究,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林木抗逆性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研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中繁殖鸟巢的被捕食情况及影响捕食的因素,2014年3~6月,在保护区第三核心区鸟类繁殖生境中,使用人工巢及真实鹌鹑蛋进行巢捕食实验的方法进行巢捕食实验,分析不同巢高度、覆盖度、边缘距离、植被密度等因素对鸟巢被捕食的影响。实验共放置520个人工巢,1 040枚卵,使用红外相机对部分人工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内,人工巢存在较高的被捕食率,共有352巢被捕食,占67.7%,对11个变量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巢高度、植被均高、主要植被密度、距边缘距离、水平覆盖度、上层垂直覆盖度等6个变量进人最终模型,巢高度、距边缘距离与巢被捕食显著相关。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从102个监测巢中记录到69个捕食事件,68巢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巢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捕食。我们认为互花米草生境中缺乏啮齿类动物的天敌是当地人工巢被捕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