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19篇
  35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二阶斯托克斯非线性潮波对潮汐贯流式水轮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向贯流式水轮机在潮汐能开发中的应用广泛。在海洋波流条件影响下,潮汐能机组在反向运行过程中的水动力性能变化是潮汐能机组研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该文采用二阶斯托克斯非线性潮波对海洋潮波来流进行了模拟,建立了二阶斯托克斯非线性潮波边界下的潮汐贯流式水轮机性能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该模型为基础,采用CFD方法,对某一潮汐贯流式水轮机在反向运行时的内部流动进行数值仿真,重点研究了动态波流边界对贯流式水轮机反向运行时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考虑波流耦合作用时,潮波与坝体发生碰撞后损失了大部的动能,形成的反射波流,覆盖下一个波峰前的气体形成大气泡进入海洋内部;2)来流潮波与坝体壁面反射潮波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潮汐贯流式水轮机取水口处夹气涡的原因,形成的夹气涡在液面下旋转前进流入内流场黏附于流道上侧,压缩流场过流面积,形成了一个低压低速的夹气涡流动带,从而改变内流场流动分布和贯流机组的特性;3)动态波流的作用使得潮汐贯流式水轮机转轮叶片上的受力呈现较大幅度波动,叶片受力的低频幅值会随着夹气涡的发展而逐渐增大。同时,在波流影响下机组出力的波动幅度达到3.86%,远高于无波流作用下的不足1%,从而导致电能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2.
转叶式混流泵的叶片安放角可以调节,当工况发生改变、叶片安放角调节后,叶轮-导叶的适应性将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到混流泵的水力性能.以一叶片安放角可取-4°,0°和4°的转叶式混流泵为研究对象,从涡结构的角度出发,探究叶片安放角改变对叶轮-导叶适应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叶轮内部涡结构的大小在逐渐增...  相似文献   
143.
不同叶顶间隙下的轴流泵内部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卫东  张华  陈斌  张德胜  张磊 《排灌机械》2010,28(5):374-377,406
基于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采用结构化网格技术,对轴流泵分别为0.15,0.50,1.00,2.00 mm的叶顶间隙进行了多工况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叶顶间隙大小对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叶轮出口轴面速度、出口环量的分布以及叶顶泄漏流和泄漏涡随叶顶间隙的变化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叶顶间隙超过0.50 mm时,泵性能下降的幅度明显增大;叶轮出口轴面速度在轮毂壁面和叶顶间隙处减小,而环量增加;叶顶间隙越大,轴面速度和环量受泄漏流的影响越大;通过数值模拟捕捉到不同间隙下叶顶泄漏流和泄漏涡,分析得出泄漏涡是由于泄漏流与主流发生卷吸作用而形成的,且泄漏涡在流道内的运动轨迹与叶顶间隙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4.
半开式旋涡泵采用新型的半开式叶轮,为研究其空化特性,采用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的单相模型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叶片表面速度和压力的分布规律,半开式旋涡泵的叶片根部是发生空化的危险区域.在对空化监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半开式旋涡泵的具体特点,选择能量和噪声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半开式旋涡泵工作性能稳定,半开式叶轮改善了旋涡泵的空化性能.在同等条件下半开式旋涡泵比闭式旋涡泵的性能有较大改善,对深入研究半开式旋涡泵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5.
一次"干"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7月24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干"对流风暴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对流性风暴有2个主要特点:①风暴区的水汽输送和辐合均比较弱;②风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内和低空急流轴左前方3~5个纬距内。高、低空急流耦合激发了急流次级环流的产生和发展,急流次级环流对风暴又产生了正反馈作用;地面中尺度涡旋是由急流次级环流上升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6.
利用事后划定目标区和对比区的非随机化分析方法,对2008年5月10~11日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能合理选择出对比区的情况下,利用此方法可以评价出单次增雨作业的效果,并达到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东北冷涡具有很大的增雨潜力,把握好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作业方式可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7.
受西西伯利亚低槽和中亚低槽结合东移的影响,2009年2月10日午后~12日夜间,北疆、东疆出现了强降温和明显的降雪天气,北疆大部地区、东疆地区达寒潮,阿勒泰为强寒潮。此次寒潮天气后,北疆地区从前期的温高少雪转为多雪低温时段。分析此次寒潮天气,发现2月份100 hPa极涡的活动存在异常。100 hPa的极区环流经历了一波(极涡绕极型)转二波(极涡偶极型)和二波偏东转正二波的演变过程,为此次转折性寒湖天气的产生提供了高层大气环流背景。同时100 hPa极涡活动的异常也导致了半球范围内500 hPa环流发生调整。大西洋沿岸低槽加深,欧洲高压脊发展东移,导致西西伯利亚低压槽在南下过程中与中亚低槽结合,"突变"加强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同时高低空流场分析表明:北风带的偏北气流起到了向该区输送冷空气的动力作用,而南支上的西南气流起到了向该流场区输送暖湿热能作用,2个作用的结合,使位势不稳定且能量增加,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这是新疆产生冬季大降水天气的动力条件。同时,2月10~11日,700 hPa层上,温度露点差场在中亚到北疆地区有大片的高湿区,500 hPa上,该区域有多个站T-Td〈4℃,中亚槽为该区西部至天山中部地区的明显降雪起到重要作用。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强烈的冷平流输送及冷暖平流梯度和较充沛的水汽也在此次强降温、降雪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尾水管涡带是混流式水轮机流动不稳定的表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机组疲劳破坏。为准确捕捉不同工况下尾水管内流体流动的瞬态湍流特性,采用滑移网格技术以及SST k-ω湍流模型,通过现阶段最新进展的Liutex涡识别方法对尾水管涡带进行捕捉并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不同来流对尾水管涡带的形成、发展、破裂和低频压力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上游不同来流条件下,尾水管涡带形态各异。最优工况时仅形成一个稳定的旋流结构,即纺锤形涡带,对流场影响较小。流量降低到设计流量的81%时,形成螺旋形涡带,涡带的偏心运动对主流产生了较大干扰作用,涡流、回流和流动分离等不稳定现象明显。由于涡带对主流的排挤作用,造成涡带与壁面之间出现明显的高速区,平均脉动压力系数幅值也比最优工况增加了1.36~4倍,压力脉动呈现出典型的低频、高幅特征;随着开度的继续降低,涡带体积大幅度增加,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涡带,占据流域范围较广,与肘管壁面发生直接“冲击现象”;开度越小尾水管内产生的涡流越杂乱,流场越不稳定,当开度降至最低时,有形涡带消失,破碎后的杂涡充据着整个直锥段和弯肘段。  相似文献   
149.
不同载荷分布型式下轴流泵叶顶间隙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流泵叶顶泄漏流对水泵内外特性有重要影响,从控制叶片载荷角度建立了轮缘载荷分布型式与叶顶泄漏流的关系。基于三维反问题设计方法设计得到了具有前载、中载和后载3种典型轮缘载荷分布型式的轴流泵叶轮模型,采用三维湍流模拟技术研究了上述3种轮缘载荷分布型式对轴流泵叶顶泄漏流及其诱导的泄漏涡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轮缘前载型叶轮和轮缘中载型叶轮,轮缘后载型叶轮可有效消除叶片进口附近低压区,有利于叶轮空化性能;小流量工况性能有所提高,有效抑制流量扬程曲线的驼峰现象;同时轮缘后载型叶轮具有更好的小流量工况压力脉动性能。  相似文献   
150.
变螺距诱导轮内流场空化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变螺距诱导轮的设计方法,确定了IH65—50—160型离心泵前置变螺距诱导轮的主要设计参数,采用Euler多相流模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应用三维非结构四面体网格建模对离心泵前置变螺距诱导轮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其内部空化流场的压力分布和气液分布情况,并对空化工况下诱导轮内的气液分布规律和压力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圆弧叶片进口可以改善诱导轮进口前缘的工况条件,增强自身的抗空化能力;通过分析叶片出口压力波动和进口气相份额升高的现象,探讨了流道内产生漩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