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91篇
  311篇
综合类   307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基于2010-2017年连续8年的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数据、以及生育期内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公式的方法,揭示坝上地区马铃薯在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马铃薯生育期内降水量在260~449 mm之间,其中25%的试验年份为干旱年份;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在25~182 mm之间,其中播种~出苗阶段和薯块形成~薯块膨大阶段在湿润年型下耗水量最大,出苗~薯块形成阶段在干旱年型下耗水最多,薯块膨大~成熟阶段在正常年型下耗水最多;薯块形成~薯块膨大阶段的日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干旱、正常和湿润年型下该阶段的日耗水量分别为3.6、3.9 mm和4.7 mm。2010-2017年马铃薯产量8 250~24 5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32~135 kg·hm-2·mm-1,其中干旱年型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型;另外薯块膨大~成熟阶段耗水量的增加对马铃薯产量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坝上地区在马铃薯薯块膨大~成熟阶段增加灌溉并且在其他阶段进行适当的干旱胁迫对提升该地区的马铃薯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2.
通过对弗吉尼亚栎引种人工林的调查观察,探讨其种子产量、脱落过程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海盐土上栽种的树龄9~11年生、栽植密度1 200株·hm-2的弗栎林分中,2012—2014年间随机标定35~42株母树定期观测脱落种子质量和年产量,并分析相同母树的种子产量、脱落期和种子大小与形状的个体差异及年度稳定性。连续3 a内弗栎平均单株种子产量分别为2.32 kg(变幅0.00~8.51 kg)、1.38 kg(0.03~5.61 kg)和2.92 kg(0.40~6.58 kg)。整个林分种子脱落过程历时长达80100 d,落籽量的累计分布十分吻合Logistic模型,种子年产量的69.79%~82.56%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的40 d内脱落。26株相同母树的种子产量存在显著的株间差异和年度差异(P≤0.001 3),单株种子产量的年度变异系数值变化于9.78%138.76%。种子脱落开始期、高峰期、停止期的早迟也存在极显著的株间和年度差异(P≤0.000 5),年度相关较高(r=0.42~0.67**)。种子百粒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形状指数(种子长宽比)的株间差异极显著(P≤0.000 4),但年度差异不明显,年度相关更高(r=0.64**~0.87**),种子形状是最稳定的特征。该研究表明,10 a左右的弗栎人工林具有相当高的种子生产能力,但单株间种子产量的差异巨大,年度稳定性较差;种子脱落期和种子形态特征的个体变异极其丰富,且较稳定;通过长期观察,可以识别出相对稳定的高产型、低产型和早熟型、晚熟型母树。  相似文献   
203.
对嘉陵江上游严重退化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储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12.85t·hm^-2)〉刺槐林(9.76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9.52t·hm^-2)〉青冈林(6.01t·hm^-2)〉湿地松纯林(3.76t·hm^-2)。持水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33.60t·hm^-2)〉刺槐林(19.90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11.50t·hm^-2)〉青冈林(8.70t·hm^-2)〉湿地松纯林(3.70t·hm^-2)。虽林分不同,但其浸水实验中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均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即前期吸水量大(1h以前),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稳定的状态,且与林分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各林分地表枯落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283~2759t·km^-2,平均为1253.4t·km^-2,其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刺槐-湿地松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纯林。  相似文献   
204.
针对我国目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情况,对CM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CM模式在我国公路工程中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公路工程的项目管理的需求,设计了三种CM模式,给出了其适用范围,同时对CM模式推广过程中应当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我国政府目前推广的代建制,分析了两者内在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5.
树体输液补锌缓冲豫南板栗树大小年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锌是导致豫南板栗树大小年产量悬殊的主导因子之一 ,对于栽植在海拔 80 0m以下 ,且多不联片、已生长 10余年大乔木进行土壤施锌和叶面喷锌费工费时。对这样的板栗树栽植地 ,可在新梢萌芽期、叶幕基本形成期、开花期分别输入 1 0 %ZnSO4 ·7H2 O溶液 2L。进行树体输液补锌 ,可以达到均衡产量、缓冲大小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6.
国外森林和水分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森林与径流关系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大范围的计量分析研究、一个林区或林场的计量调查、小范围的定位观测试验3大类。森林对径流影响的研究主要有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森林对洪水径流的影响、森林对枯水径流影响等几个方面。今后应加强合作研究,特别是利用网络研究对比不同集水区之间的结果来探讨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同时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7.
森林火灾重灾年现象与海温异常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述洋 《林业科学》2002,38(3):120-123
根据黑龙江省林区 195 1~ 1990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北太平洋海域 2 86个格点自 195 1~ 1991年历年逐月观测数据 ,运用异常度分析技术 ,研究了黑龙江林区森林火灾重灾年现象的当年及前后各 3a逐月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时相特点。研究发现 ,黑龙江林区的森林火灾重灾年与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10°S~ 10°N ,80°~ 180°W)海温 (seasurfacetemperature ,SST)持续正距平期显著正相关 ,两者基本同步 ,且以该海域 - 2aSST异常变冷为前期背景。对科学地预测该林区未来年、季森林火灾活动及林火致灾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8.
辽河源典型森林类型的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辽河源地区典型森林类型林下土壤的水文效应,为辽河源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佐证。[方法]选取典型森林类型,采用不同入渗模型拟合各森林类型土壤的入渗过程。[结果](1)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21~1.56g/cm3,油松中龄林最大,山杨成熟林最小;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1.26%~54.38%,山杨成熟林最大,油松中龄林最小;(2)山杨成熟林土壤蓄水能力最强,为1 087.56t/hm2;油松中龄林土壤蓄水能力最小,为825.17t/hm2;(3)山杨成熟林稳渗速率最大,为1.33mm/min;(4)霍顿(Horton)入渗模型和菲利普(Philip)入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森林群落土壤入渗过程,但通用幂函数模型拟合结果较差。[结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容重逐渐增加的现象,阔叶林林下土壤蓄水能力要强于针叶林,通过比较认为可以利用霍顿(Horton)模型作为研究该区森林土壤水文功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9.
综述了台风暴雨极端气候对沿海森林生态系统林冠降雨再分配、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台风暴雨增加了森林集水区的径流,是沿海森林生态系统P、K等元素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且使溪水的水化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10.
2011年冬春季节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调查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市内水文和农业受灾情况,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土壤墒情指标对旱灾进行了评价分析,探讨了荆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至2011年5月20日,荆州市除荆州区和沙市区为重度气象干旱外,其余县市均为特大气象干旱,同时叠加中度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干旱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结合本区域旱灾发生的特征,提出了完善水利防控设施、提高农业节水潜力和推广新型节水技术等干旱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