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林业   5篇
农学   279篇
基础科学   164篇
  247篇
综合类   706篇
农作物   74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51.
【目的】 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 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 -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 -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 kg·hm -2【结论】 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2.
Pintoi peanut (Arachis pintoi Krapov. & W.C. Greg.) is a warm‐season perennial legume with potential for use in grass–legume mixtures in Florida; however, limited information exists about its establishment in mixtures with bahiagrass (Paspalum notatum Flüg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evalu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bahiagrass cv. “Argentine” and pintoi peanut cv. “Amarillo” as monocultures or mixtur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Ona, FL, from June to October of 2014 and 2015. Treatments were a split‐plot design of seeding strategies (bahiagrass monoculture, pintoi peanut monoculture or bahiagrass‐pintoi peanut mixtures; main plots) and two N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30 or 80 kg/ha N; 30N and 80N; subplots), with four replicates. Measurements of plant density and frequency were taken every 4 weeks after seeding. Ground cover and herbage mass (HM)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112 days after seeding. Pintoi peanut ground cover was affected by seeding strategy × N level interaction. Ground cover was greater with 80N than 30N when pintoi was seeded in monoculture (3.6% vs 1.5% respectively) but not when it was seeded with bahiagrass (2.1%). There was no effect of seeding or N strategy on pintoi peanut proportion in HM (1.4%). Bahiagrass ground cover was not affected by seeding or N strategy (15.9%); however, its proportion in the HM was greater in 80N than 30N (12.1% vs 9.4% respectively). Mixed seeding did not negatively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bahiagrass and pintoi peanut and greater N fertilization levels improved some establishment parameters, with no negative effect for pintoi peanut.  相似文献   
153.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为适应我国长江流域花生生产的需要,以中花10号为母本,与自选品系漯河紫皮杂交,用一粒传法结合南繁加代选育出高产、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漯花10号。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其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的结果:两年区域试验平均荚果产量4645. 5 kg/hm^2,比对照增产2. 32%,籽仁产量3513. 0 kg/hm^2,比对照增产6. 73%;生产试验平均荚果产量4125. 15 kg/hm^2,比对照增产7. 96%,籽仁产量3118. 5 kg/hm^2,比对照增产12. 48%。  相似文献   
155.
不同耕作方式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年花生连作地块上,以多年连作花生(DDH)为对照,对两年玉米花生间作(TJZ),两年花生玉米轮作(TLY)两种耕作方式与连作花生的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进行对比研究,探究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有效耕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DDH处理相比,TJZ处理和TLY处理在结荚期、饱果期和收获期均能提高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促进花生生长发育;TJZ处理和TLY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TJZ处理和TLY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和干物质积累量。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来看,TJZ处理和TLY处理较DDH处理的荚果产量提高了15.09%和13.55%,籽仁产量提高19.21%和15.91%,且TJZ处理和TLY处理的出仁率和单株结果数高于DDH处理。TJZ处理和TLY处理较DDH处理均提高了花生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TJZ处理主要提高蛋白质含量,TLY处理主要提高粗脂肪含量。综合比较玉米花生间作和轮作两种耕作方式均能缓解花生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56.
本研究以‘花育36号’ב高油613’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试验材料,考察2个环境下(E1、E2)RIL群体种子长宽比表型数据,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E1环境下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8模型(即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19,主基因遗传率为89.86%;E2环境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7模型(即2对存在互补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22,主基因遗传率为92.04%。通过对多态性SSR标记筛选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标记AGGS1325在2个环境下均与种子长宽比显著性相关。本研究将为深入开展花生粒型分子机制研究和推进花生外观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7.
珍珠豆型花生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海南小粒粉皮、海南小粒红皮和桂花36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果针不同入土时间(10d、20d、30d、40d、50d、60d)籽仁脂肪酸含量,分析珍珠豆型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变化主要取决于油酸和亚油酸的变化,油酸、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随籽仁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果针入土60d时,桂花36的油酸含量、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同比最大,分别为51.14%、1.85、3.93;亚油酸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果针入土30d的海南小粒红皮为36.04%,亚油酸最小值出现在果针入土60d时的桂花36为27.64%;其他六种脂肪酸中除了硬脂酸含量有所上升之外,棕榈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稀酸、山嵛酸基本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8.
一种快速高效提取花生叶片DNA的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高质量花生叶片DNA,本方法取第三对真叶为实验材料,设计烧制圆球状枪头和离心管装置代替研钵研磨,并在CTAB法的基础上在杂质沉淀前快速分离DNA等简化方法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条带清晰、完整性高。经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范围在104~131ng/μL,OD260/OD280为1.7~2.0,OD260/OD230大于2.0,说明杂质少,可获得高纯度,高浓度的DNA。此方法与常用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时间短、质量高的优点,可用于基因组重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分子标记筛选等后续研究,可提高花生分子育种与筛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9.
在核桃林间作条件下,对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花生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2017年和2018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增加花生单株饱果数和百果质量,从而提高产量.在施氮量≤210kg/hm^2时,花生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时,花生干物质向荚果分配被抑制,进而产量降低.氮肥施用量为210kg/hm^2时,两年间作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最大值,分别为4938.56 kg/hm^2、4512.71 kg/hm^2和21648元/hm^2、19701元/hm^2.  相似文献   
160.
为探讨花生脂肪酸中低芥酸含量的原因,从花生中克隆了脂肪酸延长酶FAE1及其启动子序列,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FAE1全长cDNA为2 202bp,含有441bp的5?非翻译区及201bp的3?非翻译区,编码蛋白含519aa,分子量58.17Da,理论等电点9.15,AhFAE1与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ALB76796.1)、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OMO87584.1)、拟南芥AtKCS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hFAE1定位于内质网。qRT-PCR结果显示,AhFAE1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种子中随着种子的发育成“钟”型变化,花后60d表达量最高。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研究启动子功能,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其表达特征,在任何组织中未发现GUS活性。推测AhFAE1可能参与了花生长链脂肪酸的合成,但是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弱可能是造成花生中低芥酸含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