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39篇
  92篇
综合类   230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诱捕器内甲基丁香酚浓度对橘小实蝇引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基团贡献法计算了温度对诱捕器内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并测定了一定流速下诱芯数目对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15.68℃)内,温度越低,诱捕器内需要越多的诱芯数目才能达到最佳引诱浓度,从而对橘小实蝇起到最佳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92.
硅铁絮凝剂(PFSS)的合成与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活化硅酸和硫酸铁为原料,在不同碱化度和Si/Fe摩尔比条件下,制备出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考察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因素,并分析了产品Fe(3),Si(Ⅳ)的形态分布特征,对其可能原因做出微观解释。  相似文献   
93.
能值方法在农业系统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纠正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方法是美国生态学家H.T. Odum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系统分析当中。但是,目前已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对于能值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常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造成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增加、可比较性降低,影响了能值评价方法在农业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因此,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研究的基本概况,并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常见的五大问题,包括:全球能值基准变化所引发的能值转换率选择混乱问题、农业生态系统评价边界界定的问题、农业生产过程环境资源贡献的不合理计算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资源的分类问题和系统能值投入与产出不守恒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我们目前的认识提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第一,规范能值评价中的能值转换率(UEV)参数的选择原则;第二,基于"四维时空尺度"标准界定系统边界;第三,构建公式合理体现土壤、农业用水在农业系统能值分析中的能量贡献;第四,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常用指标设定4组标准规范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资源的分类;第五,遵循能值代数规则保证能值守恒。通过以上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学界的讨论和批评,共同促进能值方法在全球农业系统分析中的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94.
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以2010—2018年安徽省茶叶产值、产量及茶园面积为基础数据,定量化探究安徽省茶叶效益提升空间分异格局及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茶叶效益持续提升,茶叶效益提升大县区对茶叶总效益贡献突出。(2)从茶叶效益提升空间格局来看,江淮茶区、大别山茶区贡献了茶叶效益总提升量的96.87%;从茶叶效益增速来看,安徽省县域茶叶增速以超速提升型为主;从茶叶提升增幅空间分异来看,大别山茶区茶叶生产优势地位不断加强。(3)研究时间段内安徽省茶叶单价提高贡献效益增量占总量的62.55%。时序上,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提升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4)47个效益提升县区中,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贡献的县区数量超过面积扩大及单产提高贡献的数量。位于前15位的县区对安徽茶叶效益提升的贡献达83.72%,均表现为单价提升型。  相似文献   
95.
预测农药植物角质层-水分配系数的LSER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角质层-水分配系数(Kcw)对评价农药的渗透及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方法难以高效且经济地测定多种农药的Kcw值,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快速预测农药Kcw值的模型。作者收集了23种农药在不同植物中的64个log Kcw实测值,构建了预测农药log Kcw值的线性溶解能关系(line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LSER)模型。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2adj,tra=0.79,RMSEtra=0.38)、稳健性(Q^2BOOT=0.78)和预测能力(Q^2ext=0.81)。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含有-X(Cl,F,I)、>N-C(O)-NH2、-OCH2COOH、-NH-、-NH2、>C=O、-O-C(O)-NH-、-CN、-S-及-S(O)(O)-等官能团的农药的log Kcw值。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为48%)和n/π电子对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9%)对农药进入植物角质层为正贡献,而氢键受体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26%)和极性相互作用(平均相对贡献率17%)对农药进入角质层为负贡献。本研究构建的pp-LFER模型可用于预测新农药的log Kcw值,并且有助于理解农药在植物角质层与水相间分配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6.
砒砂岩区典型淤地坝沉积泥沙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是拦减入黄泥沙的关键措施,尤以对泥沙具有绝对控制的"闷葫芦"淤地坝为甚。为研究淤地坝对侵蚀泥沙的拦蓄作用,以砒砂岩区皇甫川流域园子沟淤地坝为研究对象,采集坝地淤积剖面及沟间地、沟谷地表层样品,对沉积旋回进行断代分析,计算泥沙贡献率,反演其淤积过程。结果表明:坝地沉积泥沙粒径分布以2~0.05 mm砂粒为主,其次为粉粒、黏粒,砂粒中以极细砂和细砂占比最多。园子沟坝控流域内侵蚀性降雨事件对应的最小日降雨量为22.8 mm;淤地坝运行可划分为2个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坝体拦蓄泥沙,后期随着拦蓄泥沙的增多,减蚀作用凸显。坝地沉积泥沙主要来源为沟谷地,贡献率达71.4%,沟间地为28.6%,其中沟间地侵蚀产沙并非受植被唯一影响,在降雨量>45.4 mm时,地形因素会限制侵蚀的加剧。  相似文献   
97.
为提高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精度,结合田间实测数据与遥感影像反射率数学变换数据筛选出最佳特征波段,并建立多种回归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对影像反射率进行不同的数学变换处理能够扩大数据中对有机质含量变化敏感的细微吸收特征,突出敏感光谱信息。利用标准化模型对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贡献率进行量化,结合相关系数筛选最佳特征波段。建模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检验集上的决定系数为0.89,均方根误差为2.81 g·kg-1,模型整体的相对分析误差为2.14,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能力极好。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模型优选提供参考,也可为中国北部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监测和有效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明滴灌施肥对华北典型种植类型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差异与减排贡献,并明确其综合调控机制,为区域农业生产碳氮优化调控及滴灌施肥技术在华北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储备。【方法】选择两种典型的作物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和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了4个处理,即对照(CK)、常规漫灌施肥(FP)、滴灌施肥(FPD)和滴灌优化施肥(OPTD),利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这两种系统土壤N2O排放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结果】两种作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变化均与5 cm深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均在基肥期出现最高排放峰值。在设施蔬菜和粮食作物系统中,FP处理N2O排放总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5.47±0.23)和(1.70±0.02)kg N·hm-2。对于N2O排放强度,设施蔬菜系统中FP处理为(159.72±2.47)g N·t-1,远低于粮食作物系统(258.41±6.35)g N·t-1,未来N2O减排的关注点仍在粮食作物生产。滴灌施肥可显著降低两种系统N2O排放总量,相比FP处理,在设施蔬菜系统中滴灌施肥可显著减少19.0%(P<0.05),而在粮食作物系统中可减少达到35.0%(P<0.05)。此外,当两种系统施氮量分别降低50%和30%后,在保证作物产量下其减排贡献可分别扩大到30.2%和45.8%。【结论】设施蔬菜和粮食作物系统土壤N2O排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粮食作物生产N2O排放强度明显高于设施蔬菜生产,应进一步关注。同时,滴灌施肥技术在华北农田两种典型的作物系统中均能较好地减少N2O排放,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N2O减排贡献更大,具有在华北平原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
京西百花山区六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及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京西百花山区6种植物群落夏季土壤呼吸作用的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成明显的单峰曲线,高峰值一般出现在13∶00~16∶0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03∶30~07∶30之间;不同植物群落土壤表层凋落物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在6.62%~40.83%之间;土壤CO2日释放量以野艾蒿群落最高,其值为254880μmol·m-2·d-1,刺槐群落最低,其值为190944 μmol·m-2·d-1;凋落物CO2日释放量油松群落最大,达91368μmol·m-2·d-1,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40.83%,而杂类草群落最低,日释放量只有13608μmol·m-2·d-1,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仅为6.6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凋落物呼吸速率与凋落物厚度、蓄积量成正相关关系(n=6,P<0.05),而与凋落物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土壤表层(5cm)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48,P<0.001),而与近地面气压和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科技投资数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科技储备不足、农科教结合不紧、农民素质偏低等,并由此提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首先必须广辟资金来源,增加科技投入;其次是建立、完善新的农业科技进步体系和运行机制;三是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四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