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3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林业   517篇
农学   264篇
基础科学   405篇
  854篇
综合类   1331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248篇
畜牧兽医   328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55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何淼  古德祥 《昆虫天敌》1990,12(2):91-94
文中根据稻田青蛙种群密度消长调查和蛙胃解剖内容物的分析,评价了稻田青蛙对主要水稻害虫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2.
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干旱区 ,水资源十分匮乏。若能有效的控制塔里木河上游耕地面积的扩张 ,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则能解决塔里木河流域长期以来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 ,这对塔里木河流域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为上游耕地现状和趋势发展提供一种快速和准确的方法。本文利用 1 95 9年、1 983年、1 992年和 1 996年四个时期的航片及卫片资料 ,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典型图幅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人工绿洲和居民点面积逐年扩大 ,湖泊面积明显缩小 ,而天然植被面积趋于缩小 ,难利用面积变化不大。为此 ,有关部门应严格控制目前这种耕地继续扩张趋势 ,同时加强植被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3.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主要由稻田蜘蛛本身的扩散程度及生殖 ,游猎型和定居型数量的多寡 ,主要目标害虫的数量及其分布 ,栖息环境的变化及其耕作方式和稻田蜘蛛的种群密度及其种间竞争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84.
不同生境中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菊酯类农药对水稻螟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引起稻飞虱的更大发生。作者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及对稻飞虱高效的噻嗪酮等杀虫剂和对稻飞虱不同抗感水平的水稻品种组成不同的化学、品种环境,系统观察稻飞虱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农药,稻飞虱种群增长量不一样。同一农药,不同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亦不同。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用到感虫品种上,有利因子重叠,稻飞虱的发生量最大;用到中抗品种上,有利因子与不利因子重叠,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先将溴氰菊酯喷洒到感虫品种上,10天后再用噻嗪酮,两个有利因子重叠后再加一不利因子,仍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85.
云南桔小寡鬃实蝇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过水平和垂直地带的性诱观测与室内外调查试验,发现云南桔小寡鬃实蝇年发生4-5代。第二代为主害代,主要为害芒果、桃、番石榴等。成虫诱集高蜂期除柑桔点(高峰期为9-10月)、甜橙点(高峰期为10-12月)外,蓁各点均在6-7月间。各年高峰期早晚和诱集量不同。同年各点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从南到北高峰期推迟。冬季除昆明外,其它各点均可诱到成虫。以高温高湿的西双版纳数量最多。同一地区随  相似文献   
86.
天水市小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1990年,根据小麦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规律和发生为害特点,初步建立起小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每年示范面积3333.3ha,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经济效益比为1:7.6,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7.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m)和有蚜株率(F)对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其种群消长的4个时期:点片发生期,始盛期,猖獗期和衰退期;防治重点应在始盛期,即瓢虫卵期,以达到经济有效,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龙羊峡库区天然草地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象,对龙羊峡水库库区的天然草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面积减少7084.09hm^2。其中减幅较大的为温性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10年中分别减少了7299.27hm^2和1015.65hm^2。另外,草地盖度,牧草高度和草地产量也有下降,其中草地盖度下降5%-15%;牧草种数减少4-20种;牧草产量下降73.5-1090.05kg/hm^2。并对变化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9.
高寒地区一年生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光能转化效率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燕麦单播草地、燕麦+箭舌豌豆混播草地牧草组成及地上生物量动态,光能转化效率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两组分在生长发育节律和牧草产量积累过程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箭舌豌豆与燕麦干物质之比随牧草生长发育的进展而逐渐增大。2种草地的干草产量在牧草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单、混播草地干物质分别可达10.19、11.74t/hm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8874.69、21204.79kJ/(m2·a),光能转化率分别达0.3502%、0.3922%。  相似文献   
90.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an attracticide strategy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odling moth Cydia pomonella L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The sex-pheromone-based insect-control strategy utilises 100-microliters droplets of a sticky, paste-like formulation containing 1 mg g-1 (E,E)-8,10-dodecadien-1-ol (codlemone) as an attractant for male moths and 40 mg g-1 cyfluthrin, a contact insecticide, applied to branches in the upper parts of the tree crown. The longevity of the treatmen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as assessed in the laboratory by biological testing of variously aged samples of the attracticide formulation which had been applied to the bark of apple trees growing in commercial orchards. Electroantennogram responses of male moth antennae were used to compare codlemone release from the attracticide after different lengths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Changes in insecticidal efficacy of the same samples were asse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peed of knockdown (KT50) and the mortalities after 48 h among populations of male moths confined in cages containing samples of fresh and field-aged formulations. Gradual declines in both the amount of pheromone released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were observed over the 10-week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s. Variou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behaviour of codling moths in the field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attracticide strategy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lthough the vertical position of attracticide sources within apple trees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ir attractiveness, their horizontal position had none. Results of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efficacy of the attracticide depends o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pes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a density of three or more sources per tree (= 4500 sources per ha) was required to attain satisfactory levels of codling moth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