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36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BMY-1菌株对柑桔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atatum)、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梨扩展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lodiella)等6种水果产后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G.cingulata)和梨扩展青霉菌(P.expansum)的生长有较好的作用,抑菌率分别达48.43%和50.37%。采用液体共培养法观察到BMY-1菌株对病原真菌的菌丝有破坏作用,使苹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和断裂,葡萄白腐病菌菌丝膨大畸形。对几种水果同时接种拮抗细菌BMY-1和病原真菌,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病斑和梨扩青病病斑扩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延迟葡萄白腐病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2.
哈密瓜内生细菌菌群密度及分布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哈密瓜植株组织中的内生细菌,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环境、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育期的哈密瓜内生细菌的菌群组成、菌群密度的动态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哈密瓜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育期内生细菌的菌群密度有较大差异.抗病品种中的内生细菌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哈密瓜各组织中,种子的内生细菌最多,其次为根,再次为茎、叶片、叶柄,果实中最少.在不同生长阶段,随着哈密瓜生育期的延长,内生细菌数量变化呈"高-低-高"的变化特点,即从苗期到花期,植株内生细菌总量下降,至成熟期数量显著增加的特点.对所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菌群分析表明,哈密瓜内生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葡萄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黄色单胞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其中芽孢杆菌属出现的频率最高,在所分离的哈密瓜品种中都是优势菌群,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4.58%;但菌群多样性在不同哈密瓜品种和种植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种子中类群最少,随着植株生长,类群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细菌BY-2,经过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BY-2回接油菜,重新分离到具有BY-2相同形态特征和抑制病原真菌能力的内生菌株。油菜接种后的第10 d,体内的BY-2菌数达(2.24~9.02)×103 cfu/g鲜植株,25 d仍然保持在(3.13~8.59)×103 cfu/g鲜植株。BY-2与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对峙培养可以形成直径为3.1 cm的抑菌圈;可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同时还能抑制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60%~70%;在油菜离体叶片试验中,BY-2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4.
红鳍东方皮肤溃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表溃烂的养殖红鳍东方鲀(Fugu obscurus)病灶处分离到1株优势生长菌,编号为H-06091.分别通过创伤浸泡和注射方式感染健康红鳍东方鲀,发现这两种途径均可引发皮肤溃烂,两种途径的感染率均为100%,2×108 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100%,4×107 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50%,创伤浸泡感染未见死亡.药敏实验表明,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氟哌酸、氟嗪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青霉素G等抗菌素对H-0609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该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V-P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等特征,符合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特征,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哈氏弧菌同源性为99%,因此将H-06091鉴定为哈氏弧菌.  相似文献   
15.
海南西岛九孔鲍养殖水体中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自海南西岛的鲍养殖水体中分离出90株菌株。TCBS和2116E培养基分别分离40株(弧菌)和50株(异养菌)。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到的2批菌株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鲍苗掉板死亡期间,养殖水体中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磷脂酶和明胶酶的比例总体上高于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中能分泌溶血素的比例要略高于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总体上,后者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能力的菌株应视为鲍苗的潜在致病菌。此外,在对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中,除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菌株外,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娄底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概况和采用的改良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分析了该污水处理厂调试、培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进水远低于设计值的不利条件下,通过合理培菌,不到一个月系统启动成功.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可靠,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武夷山 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类群组成变化进行了定位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异养微生物数量和组成比例都有明显差异 ,即使在同一森林类型条件下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都有其优势和特殊的细菌属、真菌属以及相对密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秦岭山区2种林分土壤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影响,为该区生态恢复及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以云杉林和红桦林土壤为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了这2种林分不同季节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群落组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了土壤性质,包括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DOC)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林分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居中。2)2种林分土壤中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秋季最大,冬季最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则相反,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秋季最低。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与温度负相关,与土壤pH、SWC、SOC、EOC、DOC和MBC含量正相关。4)RDA分析结果表明,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EOC和SOC含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是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因素(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solate and screen the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soil where chicken feathers were piled for a long time and identify them biologically. Single-factor tes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and fermentation of a strain. Screening of bacterial strains from the soil where feathers were piled for a long time was performed, and 12 keratinolytic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One of these isolates, CH-7,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feather-degrading strain, which was identified as Lactococcus lactis KU568489.1.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feather keratin degrading bacterium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degradation effect of CH-7 was found in oxygen, inoculation 5%, initial pH=6.5,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30℃, speed 220 r ? min-1 and fermentation time 36 h, and CH-7 had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e of feather keratin. The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RSM showed that there was more significances of the three factors, 32℃, pH 6.3 and amount of inoculum at 5.7% on the degradation of feather keratin.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feather degrading bacterium, Lactococcus lactis CH-7, was obtained by screening, 30℃ and pH 5.5-6.5 were the best growth conditions. The oxygen, the amount of inoculum 5.7%,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32℃, pH 6.3 and the rotational speed 220 r ? min-1 were the bes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38.48% degradation rate was obtained after 36 h fermentation,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train CH-7 was potential to the fermented feather meal for feed.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蚕豆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日本大白皮(S18P23.1、 S18P23.2)和启豆2号(S18P24.1、S18P24.2)的种子获得16S RNA V3~V4区有效序列133 855条。将高于97%相似度的序列划分为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优化后得到1 598个OTUs。内生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为30%~3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23%~25%)、厚壁菌门(Firmicutes, 23%~2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5%~7%)为两个蚕豆品种共有的优势菌门,但属水平的优势菌群在供试蚕豆种子中均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蚕豆种子具有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含有多种具有益功能性状的细菌类群,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这些益生菌在蚕豆种植到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启豆2号种子中益生菌的种类和丰度高于日本大白皮,值得进一步分离和研究这些益生菌的益生或促生特性,筛选获得在食品和生物肥料等领域有应用潜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