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寻南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sicolor supertexta)苗大规模掉板死亡病因,从鲍鱼场患病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28株异养菌,并对其分泌胞外酶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异养菌中有46.4%能分泌(酪)蛋白酶,60.7%能分泌明胶酶,3.57%分泌卵磷脂酶,17.86%分泌溶血素,但均不能分泌脂肪酶和淀粉酶.推测胞外蛋白酶为鲍苗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有5株异养菌为鲍苗掉板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从广东汕尾一鲍鱼养殖厂的患病黑稚鲍中分离筛选到56株菌,并对之进行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6株菌中有16株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磷脂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占总菌株数的28.6%;而有溶血现象的仅有6株,占总菌株数的10.7%,且溶血能力不强.其中,8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的能力,3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明胶酶的能力,21株具有产胞外磷脂酶的能力,5株具有产溶血素的能力.此外,同时可分泌4种以上胞外产物的菌株为22株,占39.3%;同时分泌6种胞外产物的菌株为3株.综合考虑每种胞外产物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产物的能力,初步确认16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大连1号杂交鲍养殖水体及肠道中分离出18株弧菌和32株异养型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产胞外酶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分离出的14株弧菌和22株异养细菌,共有22株(61.1%)具有分泌脂肪酶、卵磷脂酶、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或溶血毒素的能力;鲍肠道分离出的4株弧菌和10株异养细菌,共有9株(64.3%)具有此产酶能力。但总体上,从水体中分离出的菌株的产酶能力要强于从鲍肠道中分离出的菌株,且数量更多,尤其是水体中异养细菌。在所有的50株菌株中,有2株(4%)具有产3种酶(脂肪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有9(18%)株具有产2种酶的能力。产酶菌株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本次试验对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大连1号杂交鲍在南方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3年跟踪观察了深圳一鲍养殖场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9号菌株),2次回归感染试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副溶血弧菌,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有明显的溶血能力。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副溶血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的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6.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7.
祝玲  林阿乞  李娟  刘丽  蔡俊鹏  吴忠业 《水产科学》2007,26(10):560-563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81.5%(22/27)、74.1%(20/27)、18.5%(5/27)、0%(0/27)、11.1%(3/27)、29.6%(8/27)。其中,1#、14#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能力,而明胶酶的最大分泌者为2#、7#、9#、17#菌株,淀粉酶的为11#、14#菌株,磷脂酶的为11#、15#菌株,溶血素的为菌株10#、21#。此外,10#、11#、15#菌株可同时分泌4种胞外产物,而12#、14#、18#、21#、23#、24#菌株可同时分泌3种胞外产物。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11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1#、2#、7#、9#、10#、11#、12#、14#、15#、17#、21#。用API条带法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11株菌中巴斯德氏菌和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27.3%。  相似文献   

8.
2005年初自福建漳浦鲍鱼场患病以及健康稚黑鲍中各分离到27和56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产胞外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及溶血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来自健康鲍的菌株产胞外酶的数量明显大于来自病鲍的菌株,但来自病鲍的菌株具有强分泌胞外酶能力的比例明显大于来自于健康鲍的菌株。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最后确认10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蔡俊鹏  程璐 《水产科学》2006,25(6):275-279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引发杂色鲍苗掉板死亡的溶藻弧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观察了广东汕尾鲍鱼养殖场的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1号菌株).2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回归感染实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拥有明显的溶血能力.结果证明了溶藻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11.
采集养殖池水样,选取Zobell 2216E琼脂培养基、溶菌肉汤琼脂培养基、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6种常见固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菌落外观形态特征辨别及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异养菌计数和种类组成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池水体异养菌可分为4大类,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包括α-、γ-变形菌纲)、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中以γ-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群。按属分类大多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弧菌属。(2)不同培养基分离菌落数量2216E培养基溶菌肉汤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且2216E培养基菌落数极显著高于其余5种培养基(P0.01);2216E培养基所分离细菌的种类最多,分属于12个属,假交替单胞菌属为优势类群,占比50%,弧菌属仅占3.13%;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溶菌肉汤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所分离细菌均以弧菌属为优势菌群,分别占33.33%、60%、25%;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所分离细菌仅分属于1个属,即弧菌属;营养琼脂培养基无弧菌,但有假单胞菌分离出。  相似文献   

12.
杂色鲍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圳不同的杂色鲍人工养殖场采集并分类环境生物样品。应用TCBS平板分离并作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弧菌,平板涂布法统计水样和各类生物每mL(或每g)所含弧菌总数,并应用基于16S~23SrDNA间区序列设计的4种水产病原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定性检测各类环境样品所携带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弧菌广泛存在于杂色鲍养殖环境中,且杂色鲍养殖池池水中的弧菌密度大于进水口海水。在养殖环境生物中,不同环境生物中每克生物所携带的弧菌数差别很大,其中盘管虫、海蟑螂、等足类所携带的弧菌数最多,而海鞘携带的弧菌数最少。在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上,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阳性率均为3.4%。通过研究弧菌在杂色鲍养殖环境中弧菌的分布特征,为杂色鲍养殖中流行性弧菌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Outbreaks of serious mortality among cultured abalone postlarvae have occurred across Southern China since July 2002. Five motil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abalone postlarvae on tryptic soy agar supplemented with 1% NaCl (TSA1) and/or thiosulphate citrate bile salt (TCBS) sucrose agar plates during an outbreak in August 2003 in Shanwei, Guangdong province. All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identified as Vibrio alginolyticus on the basis of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s with those of the reference strain V. alginolyticus ATCC 17749. Strain 19 (a representative of five similar isolates) was virulent to abalone postlarvae with an LD50 value of1.00 × 104 colony‐forming units mL?1. All abalone postlarvae exhibited the same signs as in natural outbreaks. The same bacterium could be re‐isolated from abalone postlarvae after bacterial challenge using TSA1 and TCBS plat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V. alginolyticus is an infectious agent of abalone postlarvae.  相似文献   

14.
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秋、冬季(2008年9月~2009年2月)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吖啶橙染色直接计数法(AODC)测得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1.0×106~2.1×107个/ml,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测得活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4.0×105~5.7×106个/ml。异养细菌平板计数法(HPC)测得异养细菌数量为0.6×102~1.7×105CFU/ml。TCBS平板培养的弧菌数量在6.6×103CFU/ml以下。从时间分布看,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细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秋季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冬季(P0.01)。从空间分布看,水体底层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表层(P0.05)。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同一样品不同计数方法获得的细菌总数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