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9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Wild bananas are abundant in tropical areas and many ecologists have observed that the succession process is quicker following increased disturbanc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animal-seed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eed fate of a wild banana species (Musa acuminata) in tropical southern Yunnan (China) through experiments considering spatial (site and habitat) and temporal (seasons) variation.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fruits (81%) was removed by frugivorous seed dispersers, especially by bats at nighttime. Only 13% of the fruits were removed by climbing seed predators (different species of rats). In the exclosure treatment, rodent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artificially exposed seed removal number than ants, but with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The highest seed predation rate by rodents (70%) was found in forest with wild banana stand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highest rodent diversity (species numbers and abundance) among the habitat types. In contrast, the seed removal number by ants (57%) was highest in the open land habitats, but there was no close correlation with ant diversity. Seed removal numbers by a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ry compared to the rainy season, but rodent activity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easons. The overal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seeds produced by wild banana are primarily dispersed by bats. Primary seed dispersal by bats at nighttime is essential for wild banana seeds to escape seed predation.  相似文献   
12.
喜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其次生代谢物因含有一种重要生物碱而闻名。为了宣传这种珍贵喜树资源及推广应用,以湖北国营通城县黄袍林场为对象,简要介绍了黄袍林场喜树的木本资源生长特征、种子园、育苗及推广应用情况。希望引起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和研究,提高对这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的保护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肖望  陈晓娜  黄少丽 《果树学报》2008,25(6):946-949
将贡蕉[Musa acuminata cv.Mas(AA)]胚性悬浮细胞通过不同时间的培养后,对其体胚发生能力和染色体数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贡蕉胚性悬浮细胞的体胚发生能力下降,继代培养1.5a的悬浮细胞体胚发生能力为1.76×104个/mLPCV(packed cell volume,细胞密实体积)胚性悬浮细胞,继代培养3a后下降到0.85×104个/mL PCV胚性悬浮细胞。整个胚性细胞悬浮系为混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从3个到70个不等,既有含染色体数目为整倍体的细胞,也含有大量染色体数目为非整倍体的细胞;继代培养1.5a时,含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比例为15.8%,继代培养3.0a时下降到9.7%。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播种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大头茶在不同覆土厚度以及不同枯叶覆盖下种子萌发及幼苗发生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5cm,2cm和4cm在种覆土处理中,0.5cm覆土厚度情况下,幼苗发生及存活状况最好,不覆土或覆土过厚都不利于幼苗的发生及存活。枯叶主要通过改变幼苗发生的微环境而对处子萌发、幼苗发生及存活状况产生影响。撒播土表的种子较撒播枯叶表现的种子萌发情况好,随着枯叶覆盖层厚度的增加,幼苗发生数显著  相似文献   
15.
匀浆法提取喜树果和喜树叶中喜树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喜树果和喜树叶为原料,对匀浆法提取喜树碱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HPLC 法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 55 % 的乙醇,匀浆时间为 8 min,料液比为1 ∶ 15(g ∶ mL).在此工艺条件下,喜树果和喜树叶中喜树碱的得率分别为 0.080 1 % 和 0.067 9 %.将该法与超声波提取、回流提取、常温冷浸提取、水浴振荡提取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匀浆提取具有得率高、时间省等优势,是一种高效提取喜树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喜树栽培技术与喜树碱积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明  宇发  王露雨  许开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49-16850
从喜树的形态学,栽培技术,以及如何提高喜树碱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同时对喜树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昆明,南京和贵阳3个种源的喜树种子作为试验材料,探讨了铝对不同种源喜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加铝的情况下,昆明种源种子发芽能力最好,各项发芽指标都显著优于其他2个种源,昆明种源在3个铝(AlCl3·6H2O)质量浓度处理下种子萌发都受到一定的抑制,在5.0 g·L-1质量浓度处理下胚根长、活力指数相对对照...  相似文献   
18.
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喜树的枝条、叶片、果实和根中分离获得28株内生真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28株内生真菌对6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G-4菌株作用最明显,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茄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Sacc.et Syd.)Harter]的抑制率分别为89.68%和83.88%.对G-4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4菌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范围为6.4~8;在麦芽浸粉培养基上G-4菌丝生长迅速;果糖为最佳碳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香蕉果实抗性淀粉形成机理,为选育高抗性淀粉香蕉品种和调控抗性淀粉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 ‘巴西’蕉(Musa acuminata L. AAA group cv. Brazilian)果肉为试材,对香蕉果实采前和采后抗性淀粉含量变化及其与其他类型淀粉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后熟过程中各种淀粉含量逐渐下降;乙烯处理加速了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降解,但抗性淀粉降解速度较自然后熟慢;1-MCP处理香蕉果实各种淀粉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蕉采前果实抗性淀粉合成与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1-MCP处理后,抗性淀粉含量变化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与总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结论】香蕉果实抗性淀粉形成与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在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可通过调控直链淀粉含量促进抗性淀粉合成。  相似文献   
20.
喜树幼树和萌芽条生长规律及性状相关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给叶用喜树栽培提供科学与实践依据,采用16个喜树地理种源的1年生壮苗上山造林和苗床截干2种处理方法,测定幼树和萌芽条的生长量。结果表明:幼树高生长量第1名至第5名依次为湖南长沙、福建屏南、湖北武昌、浙江丽水和浙江临安种源,根径与树高间相关系数以贵州贵阳种源最大。截干后萌芽条总的萌芽率为69.3%,第1名至第5名依次为浙江临安、浙江开化、浙江丽水、江苏南京林业大学和安徽东至种源,萌芽条的根径与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