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69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174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61.
为探讨雌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是否具备FSH调控胃肠功能活动的条件,取成年雌山羊的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各5对,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后,观察FSH受体在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内,FSH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质,为强阳性或中等阳性染色,而细胞核呈空泡状,不着色。另外,在神经节内过路纤维、施万细胞中FSH受体呈弱阳性染色。图像分析表明,该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的FSH受体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非神经元胞体结构(P0.01)。说明雌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神经元是FSH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提示FSH可能通过影响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影响其发出的交感节后神经,对胃肠器官功能活动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462.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463.
安普霉素作为一种广谱兽用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和某些支原体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本论文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技术结合抗性筛选方法,对安普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进行诱变选育,以期得到高产菌株。以AP-520为出发菌,进行ARTP诱变处理,ARTP最佳诱变时间是70 s,处理后的菌液在潮霉素平板上进行抗性筛选,单菌落经过48孔板大量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初筛和复筛,共进行8轮筛选试验,得到一株高产菌株AP-6023,摇瓶效价达到11444 U·ml-1,较对照提高29%,经过10次传代培养后仍能保持产抗能力,30 L发酵罐效价为10920 U·ml-1,较对照提高23%。突变株AP-6023的获得,大大提高了安普霉素的生产水平,证实了ARTP诱变技术的有效性,试验方法为其它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64.
以京农科728为材料,探讨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强弱势子粒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增密和施氮显著提高产量5.3%~28.3%和8.5%~26.0%。子粒鲜体积、鲜重和干重强弱势子粒间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施氮后子粒鲜体积、鲜重和干重显著提高0.2%~45.5%、0.1%~33.3%和0.4%~95.3%。增密强势子粒鲜体积降低1.0%~1.7%,鲜重提高9.4%~9.6%,弱势子粒分别降低7.1%和5.5%。综上,在夏玉米延迟收获条件下,施氮提高粒重而提高产量;增密导致弱势子粒粒重降低但强势子粒粒重提高实现增产;施氮和增密提高子粒脱水速率,达到子粒机收含水率标准,为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机械直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65.
为了选育优良梨矮化砧木,丰富梨矮化砧木资源,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34个矮生单株,通过调查矮生单株及其作中间砧嫁接的‘早酥’的生长情况,对34个单株的矮生性状和作中间砧的矮化效果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供试34个株系多表现为植株矮化、基茎粗度小和节间长度短等特点,7个株系的矮壮参数小于119,被鉴定为紧凑型株型;供试34个株系作中间砧对‘早酥’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4个株系的矮化效果小于60%,被评价为矮化砧木,11个株系的矮化效果在60%~80%之间,被评价为半矮化砧木;筛选出的15个具有明显矮化效果的砧木中,5个显著增加2 a生‘早酥’梨的短枝比例;砧木1 a生植株的株高、基茎粗度、节间长度和矮壮参数等指标与接穗的株高、干截面积和节间长度等生长指标都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梨矮化砧木的前期预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