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2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1485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3055篇
基础科学   508篇
  1991篇
综合类   5836篇
农作物   2125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219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47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948篇
  2012年   844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687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770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621篇
  2004年   483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71.
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个案对退耕还林的推行给农户生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很多人一致认为的观点是浮于表面的,延庆县农户的生计模式并没有得到成功地转换.在退耕还林政策下,农户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得到很大改善,而且农民在心理上对退耕还林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972.
采用徒手切片结合直观对应调查法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种F_1雏管束性状及其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伸长节间与穗颈维管束数目和大小,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常规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差主要与其输导组织的颖花负荷量过重有关。2.籽粒充实度差的亚种间杂交稻穗基部一次枝梗维管束性状优于穗项部,与对照表现一致;但其单个大维管束的韧皮部横切面积穗基部的远小于穗顶部。3.亚种间杂交稻伸长节间的大维管束数目,上部<下部,与品种问杂交稻相同但与常规稻相反。  相似文献   
973.
高酸值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高酸值米糠油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脱酸条件.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在分析各因素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得出米糠油酯化脱酸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质量分数1.1%、甘油添加量0.42 mg、温度56.4℃、反应时间23.2 h.实际测得脱酸后米糠油酸值(KOH)由56 mg/g降为5.04 mg/g,游离脂肪酸酯化率达到91%,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74.
效益是农机发展的动力,而农机作业效益又与农机作业成本密切相关.基于全国26个省市的农机户调查问卷,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之间以及不同环节之间的农机作业成本对比情况,论述了作业效益与作业量和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对影响农机作业效益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提高农机作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75.
Rice paddy so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oxic conditions, anaerobic carbon turnover, and significant emissions of the greenhouse gas methane. A main source for soil organic matter in paddy fields is the rice crop residue that is returned to fields if not burned. We investigat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the amendment of rice paddies with rice residues that have been charred to black carbon. This treatment might avoid various negative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rice residue treatments. Although charred biomass is seen as almost recalcitrant, its impact on trace gas (CO2, CH4) production and emissions in paddy fields has not been studied. We quantified the degradation of black carbon produced from rice husks in four wetland soils in laboratory incubations. In two of the studied soils the addition of carbonised rice husks resulted in a transient increase in carbon mineralisation rates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 soils without organic matter addition. After almost three years, between 4.4% and 8.5% of the black carbon added was mineralised to CO2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 addition of untreated rice husks resulted in a strong increase in carbon mineralisation rates and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77%-100% of the added rice husks were mineralised aerobically and 31%-54% anaerobically. The 13C-signatures of respired CO2 gave a direct indication of black carbon mineralisation to CO2. In field trials we quantified the impact of rice husk black carbon or untreated rice husks on soil respiration and methane emis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black carb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respiration bu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methane emissions in the first rice crop season. The additional methane released accounted for only 0.14% of black carbon added. If the same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was added as untreated rice husks, 34% of the applied carbon was released as CO2 and methane in the first season. Furthermore, the addition of fresh harvest residues to paddy fields resulted in a disproportionally high increase in methane emissions. Estimating the carbon budget of the different rice crop residue treatments indicated that charring of rice residues and adding the obtained black carbon to paddy fields instead of incorporating untreated harvest residues may reduce field methane emissions by as much as 80%. Hence, the production of black carbon from rice harvest residues could be a powerful strategy for mitig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相似文献   
976.
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水稻后对受体重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anica)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Pisum sativum)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的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1)Pea-Fer导入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铁元素含量,但对镁、钙、锰和锌等元素的积累作用影响不大;(2)Pea-Fer导入对种子发芽特性和苗期植株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3)Pea-Fer导入没有改变成株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和组成,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4)Pea-Fer导入对水稻的成熟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均无不良影响。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的导入除使水稻籽粒的铁含量有明显增加外,研究结果表明对水稻其它重要生物学性状并无明显负作用,这为开展富铁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7.
基于RAPD标记的福建省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福建省稻曲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组成,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分析了来自福建省不同水稻种植区的102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扩增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稻曲病菌多态性扩增,共扩增出157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2.17%,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0.67.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福建省稻曲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福建闽西地区分离的菌株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76.43,H=0.2212,I=0.3383),晚稻分离的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PPB=91.08,H=0.2402,I=0.3655)高于早稻群体(PPB=63.06,H=0.1892,I=0.2870).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0.349水平上,供试的所有菌株可被划分成7个遗传聚类组(R1~R7),聚类组R1为优势聚类组,包含有80个菌株,其内又存有一些亚组.这些菌株的聚类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水稻品种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在遗传距离0.330水平上,来自宁化的10个菌株可被明显划分成早稻群体和晚稻群体.初步分析认为菌株的地理来源、水稻品种及其生长季节是影响福建省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稻曲病菌的遗传变异以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8.
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定位氮胁迫下水稻产量性状QT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复杂,在低氮胁迫下进行QTL定位,可为产量性状遗传机制的解释、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参考价值,也可为筛选耐低氮水稻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以66个水稻籼粳交片段导入系群体[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楚粳12是供体亲本,籼稻(O.sativa ssp,indica)蜀恢527是受体亲本,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为定位群体,利用单标记作图法,对正常与低氮胁迫条件下水稻有效穗、单株产量、株高和生物学产量等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4个QTLs,20个为新检测出的QTL,而qph-1、qpn-1、qby-2、qby-4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另外,qph-1a和qph-1b为在不同处理下均能影响株高的位点;生物学产量的QTL仅在低氮处理下被检测到;qpn-2b与qyd-2具有共同的连锁标记RM521;qpn-1b、qpn-2a、qpn-2b等加性效应值都小于1.结果表明,低氮胁迫明显影响单株有效穗、单株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且导入系群体检测微效QTL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79.
拟南芥超雄基因(SUPERMAN,SUP)是一个单C2H2锌指基因。该基因突变后会造成雌蕊同源转化为雄蕊,正常的心皮发育受阻,因此SUP在控制花第3/4轮边界的建立和胚珠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知水稻中的SUP同源基因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功能,我们根据拟南芥SUP的功能结构域,从水稻中克隆了一个与SUP类似基因,命名为ZOS2-01,并对其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OS2-01与拟南芥的SUP和矮牵牛的PhSUP1在系统进化树上处于同一分支且与SUP的功能结构域完全相同。定量PCR和GUS表达分析表明,除胚乳外,ZOS2-01几乎在所有组织和器官中表达,但在幼穗中的表达量最高,暗示它可能参与了水稻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发育的调节。然而,采用RNA干扰和过量表达的方法减少和增加ZOS2-01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转基因水稻的营养生长正常,花器官发育也没有明显异常且结实正常。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水稻ZOS2-01与拟南芥SUP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但它们的表达和功能可能已出现了分化,或者水稻中存在多个功能冗余的SUP类似基因。  相似文献   
980.
分子标记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传标记手段,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带动了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分子标记的一般特点,基于全基因序列、简单重复序列、已知的特定序列、反转录转座子、单核苷酸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各类型代表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详尽的综述,并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相关应用,如水稻高产、优质、抗逆和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克隆。最后还对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以期该技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