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篇
农学   18篇
  12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为紫苏优质新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选育的奇苏2号和奇苏3号紫苏新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品质检测相结合方法研究2个紫苏新品种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奇苏2号和奇苏3号紫苏新品种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9.75%和48.17%,总蛋白含量分别为16.5%和20.02%,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9.5%和31.7%。在粗脂肪组成中,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5.48%和61.60%;油酸次之,分别为18.02%和19.43%;亚油酸第3,分别为17.11%和10.72%;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分别为90.61%和91.75%。在氨基酸组成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02mg/g和161.16mg/g,必需氨基酸占比分别为24.89%和24.25%。在矿质元素中,以钾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798.0mg/100g和804.0mg/100g;钙元素次之,分别为728.0mg/100g和637.0mg/100g;磷元素第3,分别为630.0mg/100g和670.0mg/100g;锌元素最低,分别为8.1 mg/100g和8.8 mg/100g。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36mg/100g和34mg/100g,VE含量分别为4.69mg/100g和4.66mg/100g。  相似文献   
102.
黄丹  严芳  刘达玉  段献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94-5096
紫苏提取物因富含植物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化合物,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抑酶特性和抑菌特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就紫苏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抑酶特性和抑菌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微波辅助溶剂法提取紫苏叶中的精油,通过响应面法实验设计研究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并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波对紫苏叶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结果表明: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环己烷为萃取剂,微波功率329 W,微波时间80 s,料液比1:6,浸泡时间56 min,实际得率为1.783%,与理论值较接近;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鉴定出紫苏精油中的17种物质,占总量的80.61%,其中以紫苏醛(44.54%)、(+)-柠檬烯(15.7%)的含量最高;透射电镜照片表明,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细胞壁没有遭到明显破坏,但是细胞膜和线粒体遭到了严重破坏,叶绿体、淀粉粒等细胞器内容物流出,但是其轮廓尚存.  相似文献   
104.
分别采用溶剂浸提和水蒸汽蒸馏法对白苏叶进行提取,并用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2种白苏叶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在0.1 g干样/mL下,白苏叶乙醇提取物在3~5 d的培养时间内能够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菌的生长,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60%。白苏叶挥发油在测定中对植物病原真菌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白苏叶挥发油在0.5 mg/mL时能够完全抑制供试7种供试病菌的生长。白苏挥发油对7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测定表明,挥发油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677mg/mL和0.1050 mg/mL。  相似文献   
105.
在模拟盐碱(pH=8.0,0.2%NaCl)条件下,用一定浓度范围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Mn-SODmimics),聚天冬氨酸锰(Ⅱ)(poly-aspartic manganese(Ⅱ))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进行浸种和幼苗叶面喷施处理;叶面喷施7 d,采样测量叶宽、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及丙二醛(MDA)含量,重复喷施及采样测量3个周期(仅第一周期测定叶宽)。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经0.1 mg/L聚天冬氨酸锰(Ⅱ)浸种组紫苏发芽率是未浸种组的5.33倍;浸种及叶面喷施使紫苏叶片宽度、SOD和CAT酶活均有增高,12.5 mg/L为最佳喷施浓度;随聚天冬氨酸锰(Ⅱ)喷施浓度增加,MDA含量降低。在试验条件下用聚天冬氨酸锰(Ⅱ)模拟物浸种和叶面喷施能有效提高紫苏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期紫苏抵抗盐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6.
为创新苏子(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种质资源及为苏子辐射诱变育种提供技术参考,研究不同剂量60Co伽马射线(0、200、400、600和800Gy)照射条件下,兴仁花苏和山甲苏子种子的萌发率、田间出苗率和幼苗高度、活力指数以及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辐射对苏子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田间出苗率、幼苗高度、活力指数及相关生理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影响。在800Gy范围内,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强,田间出苗率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下降,幼苗植株变矮,活力指标降低;而幼苗MDA含量、SOD活性及POD活力均随剂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兴仁花苏比山甲苏子对辐照更为敏感,其田间出苗率急剧下降时的剂量比后者低,其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MDA含量、SOD活性及POD活性)受辐照影响均比山甲苏子明显,其理论半致死剂量和理论临界剂量也比后者低。10Gy/min剂量率下,兴仁花苏的半致死剂量和临界剂量分别为512.37Gy和570.80Gy,山甲苏子的则分别为679.74Gy和716.79Gy。  相似文献   
107.
不同品种紫苏种子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优化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0个不同紫苏品种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其种子性状、品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品种紫苏种子直径、千粒重、粗脂肪、粗蛋白和纤维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籽粒直径1.58~2.15 mm,千粒重2.36~5.12 g,粗脂肪34.0%~45.2%,粗蛋白18.5%~21.8%,纤维素19.0%~25.1%。总脂肪酸中含棕榈酸3.16%~4.77%,硬脂酸0.56%~1.86%,油酸11.42%~23.06%,亚油酸8.53%~13.02%,亚麻酸58.48%~70.90%,总不饱和脂肪酸占到总脂肪酸的93.26%~95.00%。ZY-3,ZY-1,ZB-1,BZ-2和BS-1粗脂肪含量高,α-亚麻酸比例大,可作为高油高亚麻酸优质育种材料。试验结果还表明,粗脂肪、亚麻酸含量与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油酸含量与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间呈显著负相关,而油酸与亚麻酸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要提高紫苏籽的亚麻酸含量,就要适当控制其油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外源SO2对紫苏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SO2(0,0.5,1,1.5,2,2.5 mmol/L)处理紫苏种子,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萌发,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以及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5 mmol/L时达到最大;叶绿素含量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含量、PPO活性则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5 mmol/L时到达最低。实验表明用1.5 mmol/L浓度的外源SO2处理紫苏种子有利于其萌发和生长,可以提高幼苗的抗氧化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9.
紫苏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份紫苏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千粒质量、分枝位、二次有效分枝、一级分枝顶穗长、一次有效分枝、株高、顶部第1节间长、茎粗、主花序有效长度、基部第1节间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因此,紫苏高产育种中应注意单株产量以及大粒型、多分枝、长穗型植株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0.
紫苏籽对高血脂鹌鹑血脂调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籽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性温,无毒,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许多研究表明紫苏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主要着眼于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油,对直接食用紫苏籽是否具有调节血脂代谢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则鲜有报道。笔者从已有的研究基础出发,对紫苏籽调节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