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33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09篇
畜牧兽医   2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61.
1. The freshwater ecology of cave ecosystems has been poorly studied when compared with surface (epigean) systems. Most subterranean communities are typified by low abundance and low diversity of fauna due to the absence of primary production and other readily available organic carbon sources. 2.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within the inter‐connected Peak–Speedwell cave system in the English Peak District was examined over a 2‐year period. The communities found in the surface streams which supply recharge to the Speedwell Cavern stream, and the communities in the three springs which discharge water from the cave system, were also examined. 3. Changes in the community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natural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Spatial patterns within the caves reflect differences in water sources (sinking streams or percolation water) and in the ability of the organisms to survive and move through subterranean environments. 4. The majority of taxa recorded within the caves were also found at the surface either in the sinking streams or in the springs. 5. Threats to cave geo‐ecosystems, including quarrying, agriculture, waste disposal,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and tourism/recreation, ar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subterranean environments.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62.
陶敏  刘少军  张卓慧  陈婕  刘文彬  刘筠 《水产学报》2014,38(9):1201-1210
为研究性腺型芳香化酶P450aromA(cyp19a1a基因编码)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和四倍体鲫鲤的cyp19a1a基因cDNA全长。结果显示,3种鱼cyp19a1a基因均编码517个氨基酸残基,而且编码的蛋白都包含P450aromA特有的跨膜螺旋区、I-螺旋区、Ozol’s肽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采用RT-PCR分析cyp19a1a基因mRNA在3种不同倍性鱼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yp19a1a基因主要在实验鱼的卵巢中表达,其次在精巢、脑、脾脏有少量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cyp19a1a基因mRNA在不同倍性鱼卵巢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yp19a1a基因在不同倍性鱼的非繁殖期卵巢的表达都高于繁殖期卵巢,并且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cyp19a1a基因在三倍体湘云鲫的表达量高于二倍体红鲫和四倍体鲫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YP19A蛋白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中的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YP19A蛋白主要定位在滤泡细胞、Ⅳ时相卵母细胞的放射膜上以及Ⅱ时相卵母细胞的卵浆中。研究表明,性腺型芳香化酶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倍体鱼cyp19a1a基因mRNA水平表达异常,推测与其不育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463.
田浚杉  唐雨馨  王晨旭  王德寿 《水产学报》2024,48(1):019101-019101
虹彩细胞是硬骨鱼中一类常见的色素细胞,含有大量的虹彩小体,其内含有由鸟嘌呤晶体构成的高折射率的反射小板,反射小板与低折射率的细胞质交替排列形成交替层的结构,光被交替层反射后通过多层薄膜干涉,使细胞呈现出彩虹般的颜色。虹彩细胞能在激素、交感神经系统或外界环境刺激的作用下通过改变反射小板的间距来实现颜色的变化。鸟嘌呤是虹彩细胞呈色和颜色变化的基础,其合成途径已被详细解析。虹彩细胞由多能的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来,从神经嵴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虹彩细胞的谱系特化过程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目前已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中发现了一些关键基因,并通过对这些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初步解析了控制虹彩细胞特化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同时也发现了其他影响虹彩细胞特化、分化及存活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本文综述了硬骨鱼类虹彩细胞呈色及颜色变化的机制、鸟嘌呤合成途径及调控基因以及影响虹彩细胞发育和存活的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能对虹彩细胞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研究虹彩细胞发育过程的基因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4.
为阐明不同湖泊禁捕策略对3种鲌类的种群动态与生态位重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年禁捕湖泊西凉湖与季节性禁捕湖泊斧头湖为研究地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ulter 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为研究对象,分析鱼类单位捕捞努力生物量、单位捕捞努力质量、全长、体质量与肥满度指数等种群动力参数;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鲌类的食物来源及贡献率,比较不同禁捕策略湖泊中的3种鲌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宽度及重叠指数。结果表明:全年禁捕湖泊中的3种鲌类的单位捕捞努力生物量显著高于季节性禁捕湖泊,且全长分布范围比季节性禁捕湖泊更广;季节性禁捕湖泊中,3种鲌类的时空生态位显著重叠;全年禁渔湖泊中,3种鲌类具有更广的营养生态位宽度。研究结果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禁捕制度的完善和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5.
制浆造纸废水对不同鱼类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浆造纸废水对斑马鱼、日本鳗鲡和黑鲷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制浆造纸废水对斑马鱼、日本鳗鲡和黑鲷的96h-LC50分别为试验浓度的11.328%、15.949%、4.679%。在受试的3种鱼类中,制浆造纸废水对海洋鱼类黑鲷影响最大,对河口洄游性鱼类日本鳗鲡的影响最小,热带鱼类斑马鱼介于两者之间,表明制浆造纸废水对鱼类影响程度随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66.
【目的】确定汾河新店-入黄口段的水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削减量。【方法】从水环境系统多种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以盲数理论为基础,将水文、水质盲数化,利用盲信息下的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对汾河新店-入黄口段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该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量。【结果】汾河新店-入黄口段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62.3和-58.4 t/d,表明该段污染严重,水体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需要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其中COD和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62.3和58.4 t/d。将该计算结果与确定性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盲数理论的不确定性方法能够较为合理、科学地确定超标严重河段的污染物削减量。【结论】基于盲数理论的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考虑了河流的水文、水质等因素的实际变化,应用于实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7.
468.
张凡 《广东园林》2008,30(3):8-11
分析了王屋山作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梳理了在“天下第一洞天”由中心模式向轴线模式转变过程中,道教及相关山水文化活动的发展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