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38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79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杧果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其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农1号’杧果(Mangifera indica L.‘Tainong 1’)为试材,研究了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杧果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50 μmol · L-1 MeJA采前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的病果率和贮藏期的病情指数,抑制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病斑直径;有利于杧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提高了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同时,采前MeJA处理可以提高杧果果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的活性,提高贮藏早期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抑制贮藏后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这些结果表明,采前MeJA处理提高杧果抗病性和保持果实品质与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2.
辣椒抗炭疽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炭疽病是由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引起的,已成为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常用栽培种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缺乏对该病的抗性,抗源主要来自于辣椒的另外两个种下垂 辣椒(C. baccatum)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本文就辣椒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机制、抗性 遗传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3.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94.
张梨梨  史敏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20,29(6):117-126
由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americae-borealis)引致的炭疽病是苜蓿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近年来在内蒙古普遍发生。为确定其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沙尔沁地区的44个苜蓿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基础,对猎人河、巨能2和驯鹿3个品种不同发病程度植株进行了产量损失评定,评价了炭疽病对驯鹿品种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4个苜蓿品种对炭疽病抗性存在差异,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品种的百分比依次为31.82%、34.09%、31.82%和2.27%,其中猎人河、驯鹿和巨能2均属于高感品种,不宜在该地区种植。与健康植株比较,重度发病的猎人河、巨能2和驯鹿品种单株干重显著降低6.72%~27.24%(P<0.05),产量显著降低6.79%~37.39%(P<0.05);与轻度发病植株相比,重度感病驯鹿、巨能2和猎人河产量显著降低了0.49%~21.06% (P<0.05)。重度发病植株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健康植株(P<0.05),分别上升20.57%和15.79%,粗脂肪、粗蛋白等其他指标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植株(P<0.05),分别下降了34.53%和16.52%等;炭疽病显著降低了苜蓿氨基酸含量(P<0.05),其中蛋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分别降低54.21%~85.88%。以炭疽病严重度为自变量,各品质指标的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苏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和酪氨酸呈显著负相关且拟合度较好。综上,炭疽病发生严重时,不仅显著降低苜蓿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应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95.
Anthracnose is a destructive disease that affects a wide range of crop plants especial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Colletotrichum spp. are 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anthracnose.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he pathogen from diseased samples of Stylosanthes, a major tropical forage crop. The ability of the pathogen to naturally infect Arabidopsis thaliana was examined. Sequence analysis of ITS, ACT, CHS, and GAPDH genes showed the pathogen to b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ensu lato (s.l.), and this was supported further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The disease symptoms and cellular infection process of aggressive isolates (DZ-19 and HK-04) and a weak isolate (CJ-04) were compared. DZ-19 and HK-04 caused more severe disease symptoms on both young seedlings and adult plants of Col-0 and Ws-2 ecotypes compared to CJ-04. Furthermore, the more aggressive isolates showed faster and earlier germination of conidia, formation of appressoria, an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yphae during the infec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defence response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defence marker genes demonstrated the involvement of MAP kinase, Ca2+-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alicylic acid, ethylene, and jasmonic acid pathways i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anthracnos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rabidopsis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athosystem should provide a valuable tool for exploring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against this pathogen.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明确甘肃陇南地区核桃病害种类及重要病害的病原、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方法]通过采用踏查和五点取样对8县1区核桃主产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为害核桃的病害8种,其中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和膏药病4种发生程度为重度.并对引起4种重要病害的病原、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做了阐述.[结论]以期实现核桃病害以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和农业防治为辅的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为核桃病害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人参炭疽病,给人参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栽培人参上的两种炭疽菌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和线列炭疽菌(C. lineola),通过平板培养,测定了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炭疽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 ℃,最适生长pH值均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两种菌的菌丝生长。其中,人参生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V8汁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钾;线列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铵;两种炭疽菌对13种药剂敏感,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其中咯菌睛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均小于0.1 μg·mL-1。两种炭疽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线列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高,EC50值小于0.1 μg·mL-1,而人参生炭疽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低(EC50值高于200 μg·mL-1)。该结果为人参炭疽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及其田间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 避雨栽培措施对葡萄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然而2020年, 在广西地区避雨栽培的葡萄上也发生了较严重的炭疽病, 田间调查发现, 炭疽病病穗率高达70%~80%, 造成产量损失50%?本研究于2020年从广西南宁市的‘阳光玫瑰’葡萄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4株炭疽病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 ACT? TUB2? GAPDH 和CAL)系统发育分析, 将4个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viniferum?这是在广西首次发现C.viniferum引起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99.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00.
一种新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该病原菌引起豆荚炭疽病症状主要有2种,一种是圆形斑,另一种是条状不规则斑即锈斑.在供试的7种大豆品种中,条状不规则斑主要出现在"台75"上,其余6个品种主要是圆形斑;"台75"条状不规则斑的病荚率为65.37%,其余品种上的病荚率分别为1.02%、1.87%、2.95%、3.56%、9.32%和12.25%.研究表明由平头炭疽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的症状类型与寄主品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