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3篇
  11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实验的分析 ,用移测显微镜代替焦利称 ,改进了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提高了测量仪器及实验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52.
【目的】旨在揭示静电技术对喷雾雾化性能、理化性质和沉降等方面影响,为静电喷雾技术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系统比较分析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采用铂金环法和座滴法分别评测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和其与稗草叶片的接触角,在开放式风洞中采用麦拉片、相片纸中收集不同喷雾方式的地面飘移量及靶标的沉积量,评价静电喷雾技术对飘移沉积分布和靶标沉积量的影响。【结果】在0.3 MPa喷雾压力下,比较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发现静电喷雾的体积中径D50高于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直径D90却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但差异不显著;分布跨度S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两者的ΦVol<150μm差异不显著,而静电喷雾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比较两者的理化性质发现,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及其与稗草叶片在200、400和600 ms的接触角均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进一步采用Depositscan分析比较相片纸上飘移沉积规律,喷雾方式对飘移沉积雾滴D50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非静电喷雾...  相似文献   
53.
能在水稻叶上润湿铺展的甲维盐微乳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转相法配制了26种不同配方的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经过(54±2)℃的热贮藏和(O±2)℃的冷贮藏后,成功筛选出适合配制该微乳剂的助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赋形剂的种类及用量,通过测定5种合格微乳剂的表面张力,确定最佳配方.比较不同浓度该配方微乳剂与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水稻叶上的滞留量,结果表明:2.0~100.0 mg/L的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而同浓度的1.0%甲维盐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在相同浓度下,前者在水稻叶面的滞留量明显多于后者.将0.05 ml的该微乳剂药滴和水滴分别点滴在水稻叶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能够逐渐铺展开来,最终形成均匀的液膜覆盖在水稻叶面上;而清水在水稻叶面呈球形,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稻叶面上展布.  相似文献   
54.
系统研究了皂荚皂素和油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和泡沫性能,以及温度、盐度、水硬度、pH值等因素对皂素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皂荚皂素和油茶皂素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值(20℃)分别为0.1 和1.5g/L,最低表面张力( γ CMC)(20℃)分别为43.292和43.531mN/m,皂荚皂素表面活性高于油茶皂素.质量浓度2.5g/L的皂素水溶液,油茶皂素泡沫高度比皂荚皂素高25mm,油茶皂素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均比皂荚皂素稍强.温度升高,油茶皂素和皂荚皂素的γ CMC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CMC值基本不变;pH值偏低或偏高时,皂素的CMC值略有降低;皂荚皂素和油茶皂素均有较好的耐盐和抗硬水能力.  相似文献   
55.
甲维盐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由0.5%甲维盐微乳剂配成的浓度为0.78~12.50mg/L药液在水稻叶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1.56~12.50mg/L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临界表面张力。将0.05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不同浓度药液的接触角不同,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并且药液浓度越高接触角变小就越快,最终,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3.12、6.25和12.50mg/L)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而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没有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1.56mg/L)则不能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在相同的浓度下,1.56~100mg/L的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而甲维盐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并且前者在水稻叶面的滞留量明显多于后者。盆栽试验表明,相同浓度下微乳剂的保苗效果始于乳油,证明了微乳剂对药剂理化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6.
基于一种测试方法"气泡幅频当量法",讨论了一种常温液体表面张力快速检测系统.通过不同的数据来体现各种因素对此实验的影响.经实验证明,该装置具有分辨率高、测试速度快、测试精度高、操作方便、工作稳定等特点,配以实用的数学模型后,就可以快速完成对常温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57.
基于沉积量和生物效果的甘蓝小菜蛾防治喷雾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不同喷雾参数对农药在甘蓝叶片表面的沉积和药剂生物效果的影响,在自走式喷雾塔内模拟田间喷雾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评价了喷头、喷液表面张力、施液量、喷雾压力及喷雾高度5个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喷雾参数。结果表明:相较于喷头和喷雾高度,喷液表面张力、施液量和喷雾压力极显著影响农药沉积和药剂生物效果,其中喷液表面张力的影响最大;基于后3个指标以响应曲面法建立的甘蓝叶片表面农药沉积和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小菜蛾生物效果的回归模型经验证准确有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1和0.7790,能够用于预测农药沉积量和药剂生物效果。综合考虑防治甘蓝小菜蛾喷雾作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成本控制,设定和调节目标函数满足单位面积农药沉积量大于4.0μg/cm2,且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小菜蛾死亡率大于80%,获得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甘蓝小菜蛾喷雾参数的优选范围为:Silwet-408助剂浓度13.50~44.00 mg/L、喷雾压力0.2~0.6 MPa、施液量300~717.6 L/hm2。  相似文献   
58.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6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防除阔叶杂草苘麻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于苘麻4~5叶期,分别喷施添加有机硅助剂Agrowet 818、Agrowet 820、GY-S903、Sio-683、TD-600和TD-6408的氟磺胺草醚药液,测定药液对苘麻的抑制率及增效比;取苘麻6龄叶片,分别测定添加不同有机硅助剂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在叶片上的扩展直径及最大持留量。结果表明:6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可达15.88%~23.04%;可以显著降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由60.7 m N/m降至20~25 m N/m),使药剂在叶片表面的最大持留量增加30%~70%,扩展直径由4.7 mm增至6.5~8.2 mm;其中,Agrowet 820增效作用最明显,可使表面张力降低65%,最大持留量增加69%,扩展直径增加74%,防效提高23.04%。  相似文献   
59.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在3%阿维菌素微乳剂中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后,对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苹果叶片上接触角的影响,以及添加助剂后药剂对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和苹果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毒力及防效的变化。结果表明:Silwet 408能有效降低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上的接触角,且在试验添加量(质量分数)3%~10%范围内,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均随助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ilwet 408可显著提高3%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及田间防效,但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则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杀虫剂中添加增效助剂以提高药效时,除了需考察该助剂能否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靶标上的接触角外,害虫种类也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0.
影响反胶束体系萃取蛋白能力的因素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影响二-(2-乙基已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反胶束萃取蛋白能力的因素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可以用来解释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分离萃取蛋白与油脂时,萃取率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反胶束分离萃取蛋白质分子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反胶束体系中黏度增加,微乳液增溶水量即水的物质的量与表面活性剂物质的量之比(W0)增大时,使得反胶束萃取蛋白质与油脂的能力增强,从而使萃取率升高。根据Gibbs吸附公式,得出AOT浓度在0.08 g/mL时,反胶束液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W0值也较大,有利于提取蛋白质。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电导法研究AOT反胶束体系的结构,可知W0为11~14时,AOT浓度大于0.06 g/mL,反胶束体系较稳定,该体系是由渗透型和非渗透型的结合,从而可以了解反胶束体系的相行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