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3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39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目的]评价不同剂型硝磺草酮及其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为硝磺草酮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其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静态法测定不同剂型硝磺草酮及其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并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12-2014),对各供试药剂对斑马鱼96 h的半致死浓度(96 h-LC50)的毒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相同染毒时间下,不同剂型硝磺草酮及其原药对斑马鱼的LC50不同.其中,10%硝磺草酮悬浮剂对斑马鱼的96 h-LC50(95%置信限)最低,为6.70(5.18~8.15)mg a.i./L;其次为1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和75%硝磺草酮悬水分散粒剂,对斑马鱼的96 h-LC50(95%置信限)分别为10.89(9.29~12.43)和38.97(30.83~47.51)mg a.i./L;98%硝磺草酮原药对斑马鱼的96 h-LC50最高,大于1.00×102 mg a.i./L.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12-2014)进行判定,10%硝磺草酮悬浮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为中毒,其他3种为低毒,毒性排序为:10%硝磺草酮悬浮剂>1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75%硝磺草酮水分散粒剂>98%硝磺草酮原药.[结论]不同剂型硝磺草酮及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存在明显差异,其毒性排序为:悬浮剂>可分散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原药.因此,田间生产时应合理选择农药产品的剂型,并严格控制施药剂量,尽可能减少药剂进入水域环境对鱼类等水体生物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利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检测赶山鞭化学成分胚胎发育毒副作用。方法 以孵育6 h的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模型,设DMSO对照组和quercetin,rutin,hyperin,quercer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quercertin-3-O-α-L-glucoside五种赶山鞭单体化合物样品组,观察记录72 hpf(受精后72小时)时的致死率、致畸率、孵化率。结果 72 hpf,在各浓度梯度范围内,5种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致死致畸抑制孵化效应明显(P<0.05),高浓度时愈加明显(P<0.0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畸形类型主要为心房囊水肿、体节弯曲。结论 上述5种化合物可能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63.
孙桂金  潘杰  刘可春  王雪  王思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44-8445,845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基因在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方法]分别从12、24、48、72和96 h的斑马鱼胚胎和仔鱼中提取总RNA,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VEGFR2-基因表达,采用2^-△△Ct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VEGFR2-基因表达量在12-72 h呈上升趋势,在96 h有所下降。12 h表达量最低,72 h表达量最高,与其他发育期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斑马鱼血管发育至72 h达成熟阶段。血管发育成熟前,VEGFR2-基因表达水平逐步增长;血管发育成熟后,VEGFR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方法]以100尾平均体长为3.5cm的斑马鱼为试验动物,选用肉桂、薄荷、丁香、黄连、黄柏、黄岑、八角、山萘、乌梅、枝子、诃子肉、苦参、虎杖、黄精、黄芪、连翘、酸枣红作为诱食剂进行3组诱食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单方筛选试验:将17种中草药分别以2%的添加量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梯度试验:从单方试验中选出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浓度为0.5%、1.0%、1.5%、2.0%、2.5%、3.0%,不添加任何中草药作为对照组。两两组合试验:根据单方试验结果进行两两组合试验,中草药添加量各为1.0%。[结果]虎杖、八角、薄荷、黄芪、连翘、肉桂、黄连、酸枣红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显著;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得出浓度2.0%虎杖、浓度1.0%薄荷、浓度2.0%八角、浓度3.0%黄芪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两两混合试验中浓度1.0%虎杖和浓度1.0%八角混合物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斑马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5.
5种重金属暴露对斑马鱼呼吸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外源性重金属暴露对鱼类呼吸反应的影响,利用鱼类的呼吸参数的变化来预警水体污染.尝试以斑马鱼为实验生物,进行了5种重金属离子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应用生物早期预警系统(BIO-SENSOR 7008),研究了斑马鱼在不同重金属浓度暴露1 h后的呼吸反应变化情况及预警结果.结果表明,Hg2+、Cu2+、Cd2+、Zn2+、pb2+等重金属对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0.14、0.174、6.497、44.48、116.432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14、0.017、0.65、4.5、11.6 mg·L-1;应用呼吸参数的预警浓度分别为0.08、0.08、4.8、7.5、105mg·L-1.其中系列浓度Hg2+暴露下斑马鱼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都显著升高(F=2.75,P<0.05;F=28.95,P<0.01);Cu2+、Cd2+等暴露对斑马鱼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先升高再降低(P<0.01);Zn2+暴露则对斑马鱼呼吸运动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Pb2+对斑马鱼呼吸强度影响较小(P>0.05).斑马鱼呼吸参数作为生物监测指标来预警水体Hg2+、Cu2+、Zn2+等重金属污染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斑马鱼TLR21受体家族的作用。[方法]用各种纯组分刺激斑马鱼,研究斑马鱼TLR21受体家族(zTLR21.1、zTLR21.3、zTLR21.4)的表达量变化,推测它们的功能。[结果]zTLR21.1对于LTA刺激无反应,对于LPS、ployI:C和Glucan刺激都有上调反应。zTLR21.3和zTLR21.4对于LPS、LTA和ployI:C刺激均无反应,对于Glucan刺激有明显上调变化。[结论]zTLR21.1可能是一种能够识别大部分抗原的模式识别受体。zTLR21.3和zTLR21.4的功能很类似,可能都是酵母的特异识别受体。  相似文献   
67.
斑马鱼尿酸酶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反应环境、处理环境对斑马鱼尿酸酶活力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及酸碱度环境下分别测定斑马鱼尿酸酶的活性来确定其最适反应温度、pH值。通过测定在不同温度及酸碱度条件下处理后斑马鱼尿酸酶的残余活力来确定其稳定性。通过测定不同pH值缓冲体系下制备的斑马鱼尿酸酶活力来确定其最佳溶解pH值。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计算斑马鱼尿酸酶的Km值。斑马鱼尿酸酶最佳溶解pH值为8.0~9.5。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45℃。其最适反应pH值为8.4~9.0。其温度在50℃以下、pH值为7.0~9.0时稳定性最好。另外该酶与尿酸底物反应过程的米氏常数(Km)为18.67μmol/L。  相似文献   
68.
3种植物源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试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3种植物源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和"半静态法",确定3种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毒性大小与分级。[结果]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对鹌鹑急性毒性的LD50(168h)分别为13.09、97.04和111.75mg/kg.bw;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h)分别为0.05、0.15和0.03mg/L。印楝素对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等级为高毒,除虫菊素和鱼藤酮为中毒;印楝素和鱼藤酮对鱼的急性毒性等级为剧毒,除虫菊素为高毒。[结论]3种药剂对鹌鹑和斑马鱼都不安全,实际应用中必须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69.
用含雄性激素甲基睾酮(MT)的饲料饲喂经产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来探讨外源激素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通过投饲含0、30、60、120、240和400 mg.kg-1 MT的饲料30 d后,石蜡切片观察斑马鱼卵巢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MT剂量的增加,斑马鱼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卵巢结构变化明显。30 mg.kg-1剂量组的成熟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至400 mg.kg-1剂量组,成熟系数仅为对照组的1/6;同时外源雄性激素严重影响或抑制了卵巢的进一步发育,较低剂量组性腺发育停滞在Ⅲ时相左右,较高剂量组的性腺明显的退化,至400 mg.kg-1剂量组,卵巢已呈明显的萎缩状态,卵母细胞几乎不可见;卵母细胞在甲基睾酮作用下的退化过程为:抑制卵母细胞发育—细胞核结构变化—累及细胞器—形成凋亡小体、破坏细胞膜结构—凋亡小体逸散、细胞固缩—崩解。结果显示外源雄性激素对雌性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影响明显,较高剂量时可导致外源激素的阉割作用。  相似文献   
70.
鱼类在遭受捕食后,受损的表皮会释放大量的化学信号物质,同种其它个体嗅到这些化学信号后会作出躲避反应,称为报警反应(alarm response),报警反应通常出现在一定的发育阶段。采用斑马鱼(Dinio rerio)同种碾碎提取物(处理组,质量浓度为10-6g·L-1)作为报警物质,并设3个对照组:罗非鱼碾碎提取物组、双蒸水组、空白对照组,通过暴露处理实验,检测沉底累积时间(time of bottom)、呆滞累积时间(time of freezing)两项指标,研究了28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受精后天数)、35 dpf、42 dpf 3个不同发育时期幼鱼的报警反应。结果显示:28 dpf时,处理组与3个对照组相比,在沉底累积时间、呆滞累积时间两项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个时期处理组有2 ind斑马鱼出现"沉底",其中1 ind出现"呆滞";35 dpf时,处理组与3个对照组相比,在沉底累积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呆滞累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这个时期有5 ind斑马鱼出现"沉底",其中1 ind出现"呆滞";42 dpf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沉底累积时间、呆滞累积时间两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这个时期有8 ind斑马鱼出现"沉底",且8 ind全部出现"呆滞",与此对应的是这个时期大部分个体出现明显的报警反应。研究表明,斑马鱼报警反应产生的发育阶段为35~42 dfp之间,结合已知的野外斑马鱼生活史,推测斑马鱼在特定的阶段产生报警反应可能与栖息地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