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81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54篇
  118篇
综合类   552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城乡要素共生背景下,为了探寻土地入股多方参与主体的合作机制,从理论层面建立双层多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地方政府、资本下乡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4方参与土地入股合作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剖析,得到各方合作的稳定策略,并基于对内蒙古固阳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对多方合作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策略选择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发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政府的政策奖励、土地入股合作参与主体的心理预期收益,以及对合谋行为的惩罚力度等都对土地入股合作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为构建土地入股四方主体的合作机制,提出如下建议:拓展土地入股合作,提高超额收益;提高违约金,降低各方违约的概率;减少额外收益,提高各方合作的稳定性;根据入股比例确定利益分配系数,提高利益分配均衡性;提高政府奖励与农户获取的其他收入,调动各方合作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所得酬劳,增强合作积极性;增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合谋的惩罚,遏制合谋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利用耦合度模型、剪刀差、演化耦合度模型,对2005—2019年甘肃省产业兴旺子系统和生活富裕子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经历了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三个阶段。由于产业兴旺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而生活富裕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上升,导致二者的剪刀差α呈“V”型变化趋势,系统的演化耦合度β呈下降趋势,系统演化耦合度由共同发展状态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状态。特别是2010年以后,产业兴旺子系统的演化速度小于生活富裕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这对长期维持的初级协调发展状态极为不利。因此,在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振兴乡村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3.
丁型流感病毒是继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之后的一种新型正粘病毒,2011 年首次由美国从表 现出流感样症状的猪只中分离出来,并于 2016 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丁型流感病毒。目前丁型流 感病毒已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数十个国家。丁型流感病毒利用牛作为其自然宿主和扩增宿主, 并定期扩散到其他哺乳动物物种,包括猪、马、羊和骆驼等。因此,丁型流感病毒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和宽泛 的宿主范围。丁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牛患轻度至中度呼吸道疾病,被认 为是牛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关 联因子。血清学证据表明,丁型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的潜在风险。我国研究人员于 2014 年首次在山东省的牛群 中检测到丁型流感病毒,随后,来自不同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于 2017、2021 和 2022 年报道了丁型流感病毒核 酸阳性病例。为更好地了解丁型流感病毒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影响,系统综述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分布情 况和研究进展,并分析 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及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4.
55.
钙(Ca)是家禽产蛋和维持骨骼健康最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为更好了解钙对蛋鸡龙骨微结构参数和骨骼元素浓度的影响,将180只罗曼白蛋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钙饮食组,饲粮钙浓度分别为3.37%和1.5%.蛋鸡饲养于富集笼,每组6个重复,每个富集笼为1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蛋鸡,试验周期20~37周.分别在第25、29、33和37周收集龙骨样品测量骨矿物质密度、骨微结构参数和骨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随蛋鸡年龄增加,低钙组蛋鸡正常龙骨比例减少,龙骨损伤率高于对照组,37周龙骨偏离率为31.25%,骨折率为56.25%.低钙组龙骨微结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TV、Conn.D.、Tb.Sp、BS、BS/BV、BMD降低(P<0.05),BV、BV/TV、Tb.Th、DA增加(P<0.05).低钙组蛋鸡钾、铁、铜、锶、钼、锰、锌、钒、硒、铊、铅含量增加(P<0.05),钙、镍、锂、汞含量下降(P<0.05).产蛋期饲喂低钙水平日粮影响蛋鸡龙骨生长和代谢,改变龙骨骨密度、微观结构和元素稳态,损害龙骨质量和蛋鸡健康.  相似文献   
56.
潟湖是岛礁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环境场,在岛礁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是解析南沙群岛岛礁水域潟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组成、流向、能量流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通过对南沙群岛重点岛礁渚碧礁、美济礁与永暑礁潟湖表层水域中微型浮游动物与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稀释培养实验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调查水域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20种,总丰度的范围为320~1 460个/L,以无壳纤毛虫丰度最高。无壳纤毛虫在渚碧礁潟湖西部水域(ZB-1)丰度最高,砂壳纤毛虫峰值则出现在永暑礁潟湖中部水域(YS-3),桡足类幼体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美济礁潟湖北部水域(MJ-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中部区域的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溶解氧是影响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MJ-3站位影响最为突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22~1.3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范围为0.22~0.60 d-1,微型浮游动物每天约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57.
先对云南古代森林的演化作了概要性的记述。依唯象理论评述“云南森林”的存在,将“森林学”的结构分为四层,由此论述了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以及从三至四的认识过程,最后用马尔科夫过程的“状态与状态转移概率”的数学语言来评述“云南森林”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58.
"椐"一名在《诗经》、《山海经》和《尔雅》等先秦典籍中便已出现。因其木最适宜作手仗,以扶持老人,且有利延年益寿,故从汉代始有"扶老"、"灵寿"等名,但宋代以后渐佚名,至明、清则彻底失传。经文献考证及实际走访,终于确认:其原植物即今忍冬科六道木属的落叶灌木六道木Abelia biflora Turcz.和南方六道木A.dielsii(Graebn.)Rehd.,因二者形态特征极相近,用途相同,故在古代和民间被视为同物而不加区分。  相似文献   
59.
用检测到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含量对鲤科鱼类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haematopter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三角鲂(Megalopbrama terminalis)8个种进行系统演化分析。所获得的系统演化树中,每个亚科内的物种邻接为1个接点。在亚科间,雅罗鱼亚科与鳇亚科相邻领接1个共同接点。该接点与鲢亚科和鲤亚科连结为1个共同祖选接点。用线粒体基因中的cytb和ND4基因全序列分别构建5个亚科13和11个种的NJ树,这2个树在5个亚科之间的邻接拓扑结构上亦不相同。3种树可推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在所分析的亚科中鲤亚科为最原始的类群,而鲫是最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究黄河上游绿洲灌溉区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选取宁夏红寺堡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和GF-2遥感影像数据源,通过修订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自1998年底第一批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迁入红寺堡区开启绿洲开发模式以来,红寺堡灌区面积持续扩张,至2018年已达5.17×104 hm2,形成了“蝴蝶型”的荒漠绿洲分布格局。(2)绿洲开发使得红寺堡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旱地、其他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水浇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以绿洲为主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周边为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格局。(3)1990—2018年红寺堡区的ESV由1.151×109元提升为2.267×109元,这主要得益于林草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扩张,各单项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4)红寺堡区的ESV总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0年轻度降低,此后持续增长。1990—2000年,旱地扩张,导致林草地失衡,生态退化,ESV损失2.9×107元; 2000—2018年ESV增加1.116×109元,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ESV损失的主因,林草地和水域的扩张是ESV增加的主因。综上,红寺堡区在绿洲开发进程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因为开发导致ESV损失的情况。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协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