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回缩间伐是荔枝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改造后的病害发生情况尚未见有报道。为给荔枝密闭园改造提供病害防控方面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于荔枝花穗期、小果期、果实成熟期和冬梢期,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密闭园改造示范园,对4个荔枝品种于密闭园和间伐园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病害危害程度进行了两年的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间伐园与密闭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在种类上无差异,但各物候期间伐园的平均总病叶率、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总病果率均低于密闭园,其中3个品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密闭园和间伐园的病害危害程度均逐渐升高,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峰,进入冬梢期时又有所下降;调查还表明对密闭园进行回缩间伐改造有利于荔枝病害管理,改造后果园的病害防治重点时期为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芸香Ruta graveolens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芸香叶片和花瓣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采集,分析叶片和花瓣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叶片在不同时期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 a中不同季节芸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2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7种,为芸香挥发物的主要成分。1 a中,芸香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6月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最多,为18种;9月最少,仅为10种。主要成分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酮类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6月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依次为12:00 > 10:00 > 14:00 > 16:00,18:00 > 8:00 > 20:00,在12:00达到高峰,以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芸香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少于叶片,主要成分为酮类化合物,以2-十一(烷)酮为主。芸香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因此,芸香是营造保健型植物景观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73.
粤港环境合作机制及其对我国其他区域环境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跨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跨界污染体现了污染的外部性特点及其与我国当前单一行政区划污染治理方式的矛盾,而行政区之间开展合作治理跨界污染是短期内以较小制度成本取得最优治理效果的合理选择,因此建立跨行政区的环境合作机制显得非常必要。粤港之间构建了有效的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治理跨界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组织架构、协议保障、管理手段和支撑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对粤港环境合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基于此对我国其他区域的跨行政区环境合作机制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4.
尾叶桉人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17-14719
通过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尾叶桉人工林野外样方调查,时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开展研究,分析了尾叶桉人工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初步揭示了尾叶按人工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5.
PVPP吸附余甘果汁中多酚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 《果树学报》2007,24(2):176-179
余甘果汁饮料由于在贮存期严重沉淀和褐变而阻碍了产业化生产。采用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处理余甘果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结果表明,用5%(m/m)的PVPP在30℃处理余甘原果汁1h,对多酚的去除率达到89.2%。处理后的原果汁风味达到最佳,维生素C损失3.4%,贮存期超过12个月未见沉淀产生且褐变轻微。该技术为余甘果汁饮料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柠檬天竺葵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柠檬天竺葵的叶片、茎尖为外植体进行试管培养,结果表明,茎尖诱导分化的效果较好。最适宜的培养基为:(1)丛芽分化培养,MS+BA2 0mg·L-1+NAA0 1mg·L-1;(2)继代培养,MS+BA1 0mg·L-1+NAA0 1mg·L-1;(3)生根培养,1 2MS。  相似文献   
77.
植物酯酶光纤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植物酯酶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效果。[方法]采用研究溶胶凝胶法包埋植物酯酶的方法,制备有机磷传感膜,将该传感膜与光纤等器件耦合成有机磷光纤生物传感器,观测该传感器的稳定性及灵敏度。[结果]将该传感器用于检测7种有机磷农药观察发现,有机磷农药浓度在0.010~10.000μg/ml浓度范围内,抑制率与农药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8%~96.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常见无机阴阳离子对测定无显著干扰。[结论]该传感器可应用于蔬菜中有机磷农残检测。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得到的6株菌中有2株菌可侵染美丽崖豆藤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均高,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 mg/L,其中,以咪鲜胺的防效最佳,EC50为0.015 mg/L。结论 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 3×t)2]}/cosh[(θ-27.769 6)×0.927 7/2]和f(t,θ)={1-exp[-(0.469 3×t)2]}/cosh[(θ-24.556)×0.170 9/2]。【结论】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