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0篇
  39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在静水条件下,测定Cr6+和枸橼酸对斑马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并运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的类型进行评定。结果表明:Cr6+和枸橼酸对斑马鱼毒性表现为Cr6+中等毒性、枸橼酸低毒,96hLC50分别为66.73和126.12mg·L-1。Cr6+和枸橼酸联合毒性在毒性比为1∶1情况下,对斑马鱼的96hLC50分别为28.26和53.41mg·L-1,联合毒性结果为协同作用。结果提示在运用枸橼酸对Cr6+污染土壤进行淋洗时,应注意避免其协同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智慧农场信息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现代农场的生产、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是智慧农场建设的必有之路。本文基于现有信息技术的视角,构建了智慧农场的总体框架,并对其硬件组成结构和软件应用平台进行阐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智慧农场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3.
非对称式闸站结合式泵站前池导流墩整流模拟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闸站结合式泵站运行时,隔墩前池侧存在严重的不良流态,危害到进水流道进口断面的入流流态。该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前池内的流动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原方案靠近隔墩的前池内有大尺度的回流区,该回流从隔墩处一直延伸到靠近流道进口前的横剖面,1#进水流道进口断面上的轴向速度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上下、左右对称的趋势,高速区位于断面中心,5#生水流道进口断面上的轴向速度分布不均匀,高速区迁移到断面左侧。分别采取2种导流墩整流措施对前池流态进行调整,与原方案相比,这2种整流措施均能缩小回流区的范围,并改善和提高4#和5#生水流道进口断面上的流速分布和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通过定量和定性地对比试验测试结果和数值预测结果发现,二者吻合性较好,数值预测结果得到了验证,这表明该数值计算过程是可靠的,其预测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讨不同因素对桩基螺旋型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桩基螺旋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桩基直径、桩基深度、螺旋管组数、土壤类型对桩基螺旋型地埋管换热量及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桩基直径有利于改善桩基的蓄热能力、提高螺旋型埋管的换热性能,但是单位管长换热量会减小,因此,桩基直径不可无限制增加;桩基深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桩基螺旋型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而且对单位长度桩基的换热量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桩基深度来提高换热量;同样条件下,黏土、砂土、砂岩中砂岩最有利于桩基换热器换热,土壤温度上升速率和幅度最低,而黏土换热效果最差,土壤温度上升速率最快;此外,螺旋管组数越多,换热器换热量越大,但是单位管长换热量会大幅下降。试验验证表明:所建桩基螺旋埋管模型预测出的换热量与土壤温度值与对应试验值吻合较好,其最大相对误差分别在9.7%与9.2%以内。  相似文献   
35.
徐英  夏冰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6):119-127
掌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实现农田土壤精确管理及实施精确农业的重要依据。以有限的采样信息为基础,通过多种空间分析理论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方法,对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和绘图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贝叶斯最大熵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和贝叶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NN)结合形成一种空间插值新方法,即用BNN法表达估值的不确定性,并将其结果融入现代地质统计学BME法中,用融入BNN法结果的BME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method combined with 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MENN)模拟土壤变量的空间分布。以江苏省扬州市区北部某田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6种土壤特性的采样数据为例,运用交叉验证法,将BMENN法对土壤变量的估值精度与BNN法、普通克立格法(ordinary Kriging,OK)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OK法和BNN法相比,BMENN法将估计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缩小2.26%~23.54%,具有最小的估计方差和接近于0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error,ME);BMENN法的估计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更大(r=0.62~0.89),具有更高的相关程度;MSE的组成分析表明,BMENN法再现变量波动程度和波动大小的能力更强;从模拟的空间分布图来看,BMENN法绘制的空间分布图更连续,"牛眼"较少,更符合土壤变量的地学规律。BMENN法对于利用有限数据信息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的实施以及区域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考虑河道输水损失的大型泵站系统运行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大型泵站前池水位变化频繁且变化幅度较大时,机组经常偏离高效区运行,造成能源浪费。泵站系统中除了主机组、辅助设备和输变电设施消耗能量外,河道的输水水量损失和水力损失也综合成泵站所抽提水体的水能损失,进而影响泵站的运行性能。根据水源水位变化,在调水目的地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考虑河道输水水力损失与水量损失,首先分别确定调水目的地需要流量与泵站抽水扬程、抽水流量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优化计算过程中水位的重复迭代,极大减小了计算量与计算时间。以长江三江营最大潮差、平均潮差、最小潮差3个典型日为例,在南水北调东线淮安站站下水位及需要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以系统日运行费用最少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SA-PSO,simulated annealing-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求解,计算结果表明,与水泵设计角度运行方案相比,泵站系统实施变角优化运行,其运行费用可分别节约0.62%~2.26%、0.33%~3.26%和0.22%~0.83%。  相似文献   
37.
淮安-淮阴段梯级泵站群运行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索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运行方法,充分挖掘梯级系统优化运行效益,针对梯级泵站群优化运行数学模型,引入并联泵站群日优化运行模型和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模型,分别采用大系统二级分解-动态规划聚合方法和追赶法求解,考虑区间用水户用水过程,进行各级并联站群日均扬程优化,以淮安-淮阴梯级泵站群为例,采用淮安站群日均扬程4.15 m、80%负荷,淮阴站群日均扬程3.9 m、100%负荷,且淮阴站群推迟2 h的优化运行过程作为淮安-淮阴梯级泵站群优化运行方案。该方案下淮安站群、淮阴站群单位提水费用分别为79.33元/万m3、84.60元/万 m3,较各站群定角恒速运行单位提水费用分别节省25.06%、7.3%,初步获得了梯级泵站群优化运行方案。该研究可为跨流域梯级调水系统优化调度特别是级间输水系统水位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悬链线形断面渠道临界水深的直接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悬链线形断面临界水深的计算问题,引入无量纲临界水深,对各计算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了讨论,确定了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无量纲临界水深的取值区间,并运用逐次优化拟合方法建立了新的临界水深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工程适用范围内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0.072%,以0.001为步长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0.026%。相比于现有的计算公式,新建立的公式精度高,形式较为简捷,且适用范围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
为了研究水泵变速运行装置内部水力特性变化,采用CFX软件对平面S形轴伸泵装置进行全过流部件数值模拟计算,转速分别为1 050、1 250、1 450 r/min。结果表明,不同转速下装置叶轮进口流速均匀度变化很小,进水流道水力损失变化规律不变。3种转速下出水流道小流量工况水流旋转运动强烈,设计工况流线较平顺,大流量工况水流贴壁运动明显。水泵转速增加后,出水流道水力损失最小值增大,对应的流量也加大。3种转速下,出水流道水力损失与装置扬程之比δ均在泵装置最优工况最小,且均为0.055左右,相差不大。通过断面涡量云图比较,变转速对导叶出口断面涡量影响很大,对应该断面涡量某一数值时,水力损失有最小值。泵装置变转速等效率曲线近似为抛物线,装置外特性基本符合比例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竖井式贯流泵装置流道顺直、水力损失小,并具有投资较少、结构较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等许多优点。为掌握竖井式贯流泵装置的水力特性,以便于对选择泵型和进、出水流道结构形式提供初步依据,结合盐城西闸站竖井式贯流泵进、出水流道优化,采用三维湍流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出水流道型线,进水流道高度、宽度及型线等多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综合考虑土建投资和水力性能的进、出流道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流道竖井内外型线显著影响进水流态;改变进水流道的宽度和高度,提高了叶轮进口的流速均匀度和改善了入泵条件;减小出水流道宽度和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平直段管,改善了渐变扩散段的流态和压力分布。结果可为竖井式进、出水流道的水力设计、流道尺寸的合理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已在工程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