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篇
  34篇
综合类   15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向量模法的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耿雅妮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68-172
为了深入掌握西安市目前的水资源状况,为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根据西安市水环境特征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评价因素的3层结构模型,并计算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向量模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有逐年改善的趋势,评价值由0.035升至0.083,但是增长速度缓慢,每年的增长幅度只有0.01.西安市的水资源现状正在逐年改善,但是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水培法,研究了4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生长及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动力学特征差异,并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及种子萌发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小麦品种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芽重达到显著差异,以九麦2号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重和芽重最高;不同小麦品种间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显著差异,以九麦2号的叶绿素a、b和总含量较高;以九麦2号的荧光强度最强,宝研85号次之;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中,以九麦2号的O、K、J、I、P点荧光强度最强,且标准化后的相对荧光强度K点和J点以陕垦2号最高,I点以九麦2号最高;单位反应中心捕获量、用于传递的能量以九麦2号最高,反应中心用于热耗散的能量和比率以陕垦2号最高;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种子萌发指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叶绿素含量也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数据和Landsa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黄土高原土壤湿度进行了反演,并应用Theil-Sen趋势和Hurst指数,通过分析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得到了未来不同土壤湿度情境下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经过筛选和分析划分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TVD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9,其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面积分别占42.54%,57.46%。根据TVDI未来变化特征来看,未来土壤湿度减小的区域面积占54.08%且遍布整个研究区。(2) NDVI的Hurst均值为0.52,其中持续性面积占55.01%,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持续性强于反持续性。根据NDVI未来变化特征,植被覆盖持续改善面积达46.95%,退化转为改善占6.08%,呈良好趋势。(3)生态恢复项目弱适宜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9.90%,其次为不适宜区,面积占25.39%;适宜区面积仅占黄土高原的13.41%,较适宜区面积仅为1.30%。(4)未来的植被恢复工程主要针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需要考虑对土壤水分适宜的地区进行了退草还林,而且坡度较小的较适宜区应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和退草还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内GIS技术支持下的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对CNKI数据库中1996—2018年GIS技术支持下的重金属污染领域的1 128篇文献进行了基础知识框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分析,并绘制了网络知识图谱。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相关主题研究热点和前沿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1996—2005年,研究热点和前沿为基于地统计学的重金属空间分布;2005—2010年,研究热点和前沿为基于GIS的重金属时空分布与空间变异;2010年至今,研究热点为沉积物重金属,前沿为重金属的风险评价与源解析。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校园内每逢下雨便会产生的积水问题,以宝鸡文理学院东校区为例,用称重法测定不同植被条件下0~3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并分析不同绿地类型的分布特征,用SPSS 20.0等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土壤含水率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20~30 cm土层;乔木林地雨后平均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银杏(Ginkgo biloba L.)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Don]樱花树(Cerasus yedoensis)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柿子树(Diospyro skaki Thunb)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灌草地雨后平均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 Dress)复层植被草坪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疏林较密林更容易吸收降水量,乔木林地较灌草地含有高水分值,而草地较稠密灌木林地来说更易减少降水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研究蚯蚓活动对免耕条件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土壤容重的影响,揭示蚯蚓种群数量对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机制。在免耕条件下,以接种蚯蚓数量为试验变量,设置NT0(对照,0条/m2)、NT20(2条/m2)、NT50(5条/m2)和NT100(11条/m2)4个接种水平。结果表明:(1)蚯蚓活动提高了0~100 cm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0.32%~20.06%),且土壤含水量受接种蚯蚓数量的影响。(2)蚯蚓活动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增加了土壤0.25~0.5、2~5、>5 mm粒级团聚体百分占比。(3)接种足够数量的蚯蚓会减小表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接种蚯蚓会使犁底层(1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4)土壤含水量与2~5 mm粒级团聚体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10~20 cm)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塿土区寻找适宜的耕...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1~2016年陕西省35个标准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标准降水指数法(SPI),分析了陕西省在年、季时间尺度上气象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基于干旱范围等级的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1961年至2016年,陕西全省整体上呈干旱化趋势,且干旱范围逐步扩大,春、秋季干旱化较为明显。但自2000年以来,干旱化趋势得到缓解,干旱范围有所减少;(2)根据干旱范围等级得到的各地区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整体一致、南北相反、中部相反和东西相反等类型;(3)关中地区在全省发生全局干旱时,其干旱频率和强度为省内最高,而在全省发生局部干旱时,其干旱频率和强度为省内最低;而陕北风沙区的干旱特征与关中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8.
综合评估退耕还林效益是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依据。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2000-2015年退耕还林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加乘综合法,从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政策响应三方面定量分析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陕北和关中的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走势基本一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从2008年开始效益值为正,2000—2005年效益值连年上升,2006年略微下降,之后效益增长显著。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分别为0.2669和0.2008。退耕成果逐渐显现,开始享受退耕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频发的旱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湿度作为反映旱灾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土壤湿度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研究,可为科学认识干旱规律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采用2001—2020年的MODIS-NDVI与MODIS-LST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关中地区地表土壤干湿状况(TVDI)特征空间,采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VDI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演出关中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近20 a来,关中地区土壤干湿状况存在变干趋势;其中,春季最旱、冬季次之。(2)土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干旱递增的趋势。(3)土壤干湿状况与降水和气温存在相关性。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4)降水对土壤干湿状况的敏感性较高,而气温对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程度起着较大的影响。降水决定了土壤湿度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而气温则决定了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土壤干湿状况是一个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陕南民众气候变化感知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区气候变化适应管理模式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对比的方式,以人对气温(降水)变化的感知为切入点,探讨陕南民众对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陕南民众对当地温度(降水)变化的感知与科学观测的数据基本吻合,但各个时段存在差异,对温度变化的平均感知强度强于对降水变化的平均感知强度;(2)随年龄变小,陕南民众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强度在波动中呈变小趋势。对降水变化的感知,汉中民众随年龄变小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安康、商洛地区则相反;(3)陕南民众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感知与科学观测数据之间具有偏差。汉中、安康和商洛民众对温度变化的感知与仪器观测的温度变化一致率依次为22.2%、55.6%和33.3%,对降水变化的感知与实测降水变化的一致率依次为100%、44.4%和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