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9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11篇
  10篇
综合类   354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591.
试验选取弱春性主推小麦品种偃展4110、濮麦9号、豫麦18号为对照,对周麦23号产量构成因素、灌浆和光合规律、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麦23号产量的主要贡献来自穗粒数(40.6粒)和千粒重(46.1 g)的协同提高,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46.6)和成穗率(54.8%),减少了无效分蘖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大穗的形成。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气冠温差能有效的维持籽粒灌浆。另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表明周麦23号具有较强的源叶碳氮代谢活性,灌浆中后期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籽粒灌浆的充分进行。  相似文献   
592.
为了研究野桑蚕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功能,选择野桑蚕5龄3日幼虫的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利用 PCR 技术对野桑蚕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得到野桑蚕乳酸脱氢酶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96 bp,没有内含子,只有1个外显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331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6·76,分子量为36·35 kD。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高度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表明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转录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野桑蚕5龄3日幼虫的组织(马氏管、中肠、表皮、脂肪体、丝腺、血液、精巢和卵巢)及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卵、幼虫、蛹和蛾)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趋于一致。表明乳酸脱氢酶基因在野桑蚕的生命活动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9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有效推进农地流转成为破解"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豫东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为例,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的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促进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4.
为了解硫胺素对防腐剂胁迫小麦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复合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2∶3,m/m)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对不同浓度硫胺素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10.0g·L-1复合防腐剂显著抑制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出苗延迟,植株矮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膜脂过氧化加剧。经适宜浓度的硫胺素处理后,幼苗的上述形态和生理指标均发生良性转变,且以0.4g·L-1硫胺素处理效果最好,说明外源硫胺素能够缓解复合防腐剂对小麦幼苗生长的胁迫毒害。  相似文献   
595.
为了解水杨酸(SA)对Hg2+胁迫小麦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以小麦品种豫麦58号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法分析了在Hg2+胁迫下小麦幼苗经不同浓度SA处理后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外施SA能显著提高Hg2+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长、株高、单株鲜重,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P0.05),极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P0.01)。说明外施SA可通过提高小麦幼苗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来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伤害程度,从而缓解了Hg2+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40mg·L-1 SA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96.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星  乔传英  古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76-11378
从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方面综述了其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影响,并展望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97.
[目的]优化淀粉制取高吸水树脂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并研究了糊化温度、聚合反应时间、丙稀酸单体中和度等因素对接枝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树脂吸自来水、蒸馏水和盐水情况。[结果]用淀粉制备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丙烯酸=1/15,淀粉/水=1/30,淀粉/引发剂=40/1,交联剂的质量为淀粉质量的0.6%,丙烯酸的最佳中和度为70%,淀粉的最佳糊化温度为90℃,最佳聚合反应时间为3 h。在以上条件下合成的产品的吸水率达到115 g/g。[结论]该研究为研制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佳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8.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使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neata(Butler)多酚氧化酶纯化,纯化倍数为6.28倍.该酶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和L-多巴的Km值分别为9.64 mmol/L、6.82 mmol/L和4.30 mmol/L.这种多酚氧化酶在pH=7.0,37℃时活性最高.利用多种氧化酶抑制剂对该酶活性的抑制结果表明,所用抑制剂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该酶对EDTA和金属离子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599.
研究了渗透胁迫下,大豆品种豫豆24号(抗旱性较强)和豫豆6号(抗旱性较弱)幼苗类囊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NCC-Spd)和高氯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亚精胺(PISCC-Sp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的NCC-Spd和PISCC-Spd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外源Spd处理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下豫豆6号类囊体膜上NCC-Spd含量的下降,也提高了豫豆6号大豆幼苗的抗性;Spd生物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MGBG处理,则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下豫豆24号类囊体膜上NCC-Spd含量的下降,也降低了豫豆24号大豆幼苗的抗性;PISCC-Spd生物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o-phen处理,促进了渗透胁迫下大豆幼苗类囊体膜上PISCC-Spd含量的下降,而且明显降低了大豆幼苗的抗性.表明大豆幼苗类囊体膜上NCC-Spd和PISCC-Spd水平在胁迫条件下的稳定有利于增强大豆幼苗适应渗透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00.
为阐明多胺及其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光合指标(Pn,Gs,Ci和Tr)和游离态多胺(Putrescine:Put,Spermidine:Spd和Spermine:Spm)含量的影响,以‘秋姬'李为试材,设置6个处理(CK,Drought:Dr,CK+Spd,Dr.+Spd,Dr.+MGBG和Dr.+MGBG+Spd),处理60 d后检测李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光合指标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指标下降,3种游离态多胺含量上升;多胺处理促进了干旱胁迫下3种指标的上升;抑制剂处理降低了干旱胁迫下游离态多胺Spd和Spm的含量。多胺可通过提高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和3种游离态多胺的含量,提高李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