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艳  江和文  于永清  周世新  孙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83-12485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稻田养蟹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作物的田间小气候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该文通过对作物的种植行向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理论分析、图解法、理论计算法、实际观测等研究行向对农田中光照条件的影响。根据结论可以对作物的栽培行向进行改良,从而提高作物光照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祝新宇  张影  钟莉  李金义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201-1203,1208
从雷击保护、静电防护、电磁防护、触电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等5个方面总结了等电位连接在综合防雷中的作用,指出了独立接地和瞬态接地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隐患。通过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的研究,对防雷工程设计中各种情形的等电位连接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要求,以期对雷电灾害防御科技工作者和服务人员在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和装置检测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李明春  马永忠  黄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48-12349,12363
根据建昌1960~2009年气象三大要素,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年、作物生长季时间尺度热量、光照、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量资源(平均气温、≥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升高和增加趋势;光照资源、降水资源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减少趋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使得气候资源从新整合,对建昌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建昌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光照资源和降水资源的趋势减少,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纵观气候变暖的利弊关系,应该是弊大于利,因此,提高对气候变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孙宝利  关莉  李凝  潘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4-16326
[目的]研究降水特征和干旱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结果]近48年,阜新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在减少,导致干旱频率增加,尤其经过2次连年干旱之后更加明显;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8mm;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趋势减少77mm;≥0.1、≥5.0、≥10.0mm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分别为11.8、3.3和0.8d。干湿指数K值趋势下降0.197,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3.4%,播种出苗阶段中旱频率增加20.0%,作物旺盛生长阶段轻旱频率增加20.5%,成熟收获期中旱频率增加32.2%。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灾损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产量灾损风险的角度,利用1971~2008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的产量资料,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从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等角度综合评估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的灾损风险.结果表明:辽宁大部都是玉米生产的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和锦州地区,大连、鞍山和葫芦岛为中风...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建昌县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永忠  李明春  黄英华  杜丙义  费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49-15750,15752
利用建昌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气候倾向率概念,分析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结果得出,近50年来,建昌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5℃;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升高依次是1.7、0.9、1.0、2.5℃;11~4月是气温升高的主要时段。≥10℃积温增加207℃,无霜期延长5d。80年代是气温变化的"拐点",其前后年平均气温平均升高1.0℃,春季平均气温升高1.2℃,冬季升高1.6℃,夏季、秋季均升高0.8℃;≥10℃积温平均增加148℃;无霜期平均延长6d。  相似文献   
9.
董晓明  刁军  刘凤芝  贺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8-9909,9920
[目的]研究近58年沈阳东陵区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规律。[方法]利用1951~2008年沈阳东陵区气象监测站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序列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代际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近58年来,沈阳东陵区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变化速率(0.262℃/10a)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速率(0.187℃/10a),跃变期也比平均最高气温早出现一个年代。在年代际上,年平均最高气温变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后期达到了近58年来的历史新高;而年平均最低气温是从70年代开始,80年代达到历史新高。各季节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均以冬季的增暖最为明显,春季次之,夏季最弱。年、季平均日较差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显著水平较低。[结论]该研究为沈阳地区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系统分析日光温室内外气候特征的关系,向日光温室作物环境调控及小气候预报提供支持,根据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观测试验资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3个模型,分别对3种不同天气状况下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3个模型气温训练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都在2℃以内,决定系数都在0.95以上;相对湿度训练值的RMSE都在2个百分点以内,决定系数均高于0.95;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训练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16 W/m2以内,决定系数也均超过0.95。利用此模型得到的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2℃以内,决定系数都在0.9以上;相对湿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4个百分点以内,晴天和少云-多云状况下决定系数均高于0.9,寡照状况下的决定系数略低,约为0.8;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26 W/m2以内,决定系数均超过0.95。说明所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不同天气状况下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模拟都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