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4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岭北麓城市新兴开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秦岭北麓典型城市区域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两方面分析城市新区建设及可持续性,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城市新区尺度下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1)2004—2014年,浐灞生态区城乡转换特征明显,农业景观比重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景观增幅达88.2%,生态景观增幅高达201.5%以上,区域"生态含量"明显提高。(2)生态服务价值以农田、绿地和水体景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近65%,到2014年全区85%以上的生态服务价值来自于绿地和水体景观。[结论]浐灞生态区10a间生态用地动态变化强烈且持续,城市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反映该区在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且显著提高了环境质量,其生态建设政策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1980-2006年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陕西省1980-2006年97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的降水和气温数据分析近27年陕西省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随纬度增加而逐步减少,陕西省南部水热条件明显好于北部。(2)近27年来陕西省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0.0566℃,陕北增温幅度略高于陕南;降水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信息资源建设与获取方式的改变,极大刺激了开放获取活动的开展。观察疫情期间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动态有助把握后疫情时代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方法/过程]通过网站调查,梳理与总结海外开放获取动态。[结果/结论]疫情期间,图书馆开放获取动态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的大规模增加、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网络资源的开放与整合、线上资源服务的创新、各机构的合作共建以及开放获取发展进程的加速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森林的农耕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采集192个土壤样品,通过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回归预测,通过29个(15%)独立验证点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和协同克里格(cokriging,COK)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致表现为中、南部黑河东岸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东北部渭河沿岸含量较低。对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因素为数字高程(DEM)和降水量。与OK、COK相比, RF对土壤有机质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0.782)更高,而平均绝对误差(0.618 g·kg-1)和均方根误差(2.062 g·kg-1)更低,说明RF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Changes in atmospheric aerosols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vegetation growth and activity by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ing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on vegetation growth and activity in the vulnerabl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which are also the source areas of aerosols. Using the datasets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multiple climatic variables including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 surface solar radiation(SS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TEM) and total precipitation(PRE), we analyzed the potential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activity to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heir associated climatic factor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Asia from 2005 to 2015.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reas with decreasing growing-season NDVI were mainly observed in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sparse vegetation coverage, while AOD tended to increase as NDVI decreased in these regions. Upon further analysis, we found that aerosols might exert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vegetation activity by reducing SSR, PAR and TEM, as well as suppressing PRE in most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Asia. Moreover, the response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on vegetation activity varied among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At the early growing stag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aerosol was accompanied with suppressed vegetation growth by enhancing cooling effects and reducing SSR and PAR. At the middle growing stage, aerosols tended to alter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s with suppressed PRE, thereby restricting vegetation growth. At the late growing stage, aerosols exer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activity by increasing SSR, PAR and TEM in regions with high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verall, at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aerosols could influence vegetation activity by changing different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SSR, PAR, TEM and P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Asia. This study not only clarifies the impacts of aerosols on vegetation activity in source areas, but also explains the roles of aerosols in climate.  相似文献   
6.
旨在解决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中的种植计划粗放、营销市场针对性不足、无法充分挖掘市场等问题,实现猕猴桃电商精准营销。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采集历年猕猴桃电商营销情况相关数据并建立猕猴桃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GIS的地理数据空间分析与可视化技术,对猕猴桃营销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与深度挖掘。可以实现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与总览等,对各地区市场的供需情况精准预测。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种植者,帮助其进行合理的种植方案决策,同时及时调整猕猴桃种植方案。针对不同季节、地区、需求量、品种等制定精准营销策略,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有效预防产品滞销等现象发生,切实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宁夏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分类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生态压力、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3个因子对宁夏限制开发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其区域发展模式。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脆弱性可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度脆弱、低度脆弱共4个等级,其中,极度脆弱区面积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51.76%,高度脆弱区占21.15%,中度脆弱区占15.56%,低度脆弱区占11.52%。针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状态提出了5种区域发展模式(即以生态补偿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以生态移民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型发展模式,以生态草畜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能值和物质流方法构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别从EKC曲线特征,生态效率及其"脱钩"三个层面解析了榆林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倒U"形特征显著,EKC转折点将出现在2015年前,届时经济价值与资源环境压力将分别较2009年增加8.83和4.38倍;生态效率在11 a间提高了4.55倍,生态效率的提高建立在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的基础上;榆林市脱钩现象以弱脱钩和扩张性复钩的交替为特征,经济发展的弱可持续特征明显,相比于废物排放,资源投入对生态压力的升高具有更加明显的推动作用。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榆林市在满足全社会物质需求总量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是今后榆林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省湟源县湟水河滨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影响湟源县滨水环境的评判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数学评判模型,对湟源县湟水河滨水环境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湟源县湟水河滨水环境的评判等级为"中"。依据评判结果,结合实地踏勘和掌握的资料,提出如下建议。(1)借山显水,构建宜居山水城市(2)通过滨水区开发和建设,拓展城市空间(3)通过滨水景观营造,提升周边土地价值(4)结合防洪工程建设,创造居民公共亲水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水蚀典型区侵蚀地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形是影响地表水文和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坡长和LS因子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该文以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为依托,在ANUDEM软件环境中建立25m分辨率文地貌关系正确的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Hc-DEM),提取了坡度、坡长并计算了LS因子,对中国主要水蚀地区的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空间及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数据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遥感高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5m分辨率Hc-DEM可用以表达各典型样区地形特征,其上提取的坡度和坡长,符合一般地貌学原理和常规认识;坡度在东北地区最为平缓(0.8°),而在黄土丘陵区最陡(22.3°);坡长则在东北地区最长而黄土丘陵区最短(479m和69m);在地势比较低的河谷和地势较高的分水地带坡度比较平缓,而在分水岭到河谷冲积平原之间坡度较陡;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丘陵或坡度平缓的丘陵,坡长均比较大;LS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坡度基本一致;该文得到的数据与ASTER和SRTM遥感高程数据对比具有明显优势,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建立的DEM,在全国、省区和大流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评价制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该文阐明了中国主要水蚀区的侵蚀地形特征,为土壤侵蚀学、水文学中地形因子的提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