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8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林业   226篇
农学   266篇
基础科学   99篇
  527篇
综合类   1132篇
农作物   177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354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25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字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指出目前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存在数据服务配套不完善、小农户应用困难以及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应加强数字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强化政策顶层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旨在估计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F1代杂种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杂交方式,以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本研究在山下黑猪(164头)和鲁莱黑猪(69头)及其正(6头山下黑猪♂×25头鲁莱黑猪♀)、反(3头鲁莱黑猪♂×35头山下黑猪♀)交4个群体中测定了生长肥育、体尺外貌(75~110 kg)、繁殖和胴体肉质(90~115 kg)4大类共43个性状,比较了这些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并估计了正反交F1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山下黑猪的生长肥育和体尺性状较好,鲁莱黑猪的繁殖和肉质性状较好,正反交群体介于它们之间。正交群体的繁殖性能优于反交群体,但生长肥育性能比反交差。由于这4个群体的母猪都是纯种,因此繁殖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除膘厚、胸椎数、45 min pH和剪切力无显著的杂种优劣势外,大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明显的杂种劣势。生长肥育性状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群体中的表现不一致,反交群体表现出显著杂种优势,而正交则无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估计了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正反交的杂种优势,为筛选山下黑猪和鲁莱黑猪的最佳杂交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RGB颜色空间的早稻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双季稻区水稻过量施肥带来环境污染和成本提高问题,设计不同品种氮肥梯度大田试验,应用数码相机获取早稻冠层数字图像,研究不同色彩参数及早稻氮素营养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确立双季早稻氮素营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同一氮肥处理下图像色彩参数差异不大;拔节期数字图像参数对氮素营养指标敏感;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图像参数INT与水稻氮素营养指标构建的模型决定系数(R2)最大,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2分别为0.895 7和0.924 7;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法进行预测,预测效果均较好。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发现品种对于模型的构建影响不大,以BP神经网络分析法构建的叶片氮浓度(LNC)模型和以INT为敏感色彩参数构建的叶片氮积累量(LNA)回归模型效果最优,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则效果不佳。早稻冠层RGB颜色空间敏感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间相关性较好,可以实现氮素营养的无损监测诊断。  相似文献   
4.
研究施肥模式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调节作用,对提高水稻光能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稻品种赣929为试验材料,比较长期定位施磷钾肥(PK)、施氮磷钾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条件下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旗叶叶绿素含量从齐穗期到成熟期呈下降趋势,且表现为30F+70M50F+50M70F+30MNPKPK。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随水稻生育期的推进呈降低趋势,其中PK处理Fv/Fm值最低,而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Fv/Fm值增加了2.85%~4.18%。叶绿素荧光参数qL、ΦPSII在NPK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高, 20 d之后显著降低;在50F+50M、30F+70M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低, 20 d以后显著增加;在PK处理、70F+30M处理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NPQ变化趋势与qL基本相反。ETR-PAR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 70F+30M处理ETRmax、?和Ek值在齐穗期和20 d后值均最高。综合看来,等养分条件下配施30%有机肥具有最优的叶绿素荧光指标组合及籽粒产量;而配施超过50%有机肥由于前期热耗散增大使得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份额减少,而施用氮磷钾肥处理则由于后期的衰老使得光能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历史性变革时期,对森林效益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林业建设的需求更加全面、迫切,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林业建设战略性转变的要求,对森林培育的认识、目标以及策略、内容、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如何适应建设战略性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安远县国营林场根据生态学原理,对阔叶次生林进行改造,把天然更新和人工改造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改造可很快的形成多树种的混交林,林木材积生长提高115%~219%,土壤物理性比杉木纯林好,土壤贮水量比杉木纯林提高57%~92%,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次生林改造是次生林经营的重要措施,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已建立的水稻主茎结构器官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ava3D和Web开发技术实现了水稻主茎的三维Web显示和交互控制,构建了基于Web的水稻主茎器官模型三维可视化研究平台,使得虚拟水稻作物的研究得以在IE浏览器上进行,也为其他作物的虚拟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稻象甲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稻象甲虫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结合现行的稻谷价格 ,产量水平和防治费用等因素 ,进行了稻象甲危害损失的测定 ,制定了稻象甲的防治指标。采用累积虫日作为防治指数 ,确定了在江西境内稻象甲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6个Bacillus spp.和1个Pseudomonas sp.P-13(G-对照菌株)在PPM培养基上的相互作用。在总共42个组合中,有27个组合是可亲和性的。在以B5423为单剂之一的5个组合中,亲和性的组合有4个。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在水稻分蘖盛期喷以B5423-R(B5423的标记菌株,是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为单剂之一的4个亲和性组合的菌悬浮液,以检测该组合中B5423-R在水稻茎基部的种群数量。结果发现,与单剂B5423-R相比,在应用1~7天内,组合B5423-R B45中,B5423-R的群体数量显著性降低;组合B5423-R B95、B5423-R B77中,B5423-R的群体数量与单剂无显著差异;组合B5423-R B4313中,B5423-R的群体数量在应用1~4天内与单剂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应用第7天显著地高于单剂。离体叶片纹枯病痛斑面积的抑制试验表明,与各自的单剂相比,组合B95 B5423及B95 Er77显著地抑制了纹枯病病斑面积;而组合B45 B80、B45 B5423和B45 B95纹枯病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单剂;其余10个组合与各自的单剂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微管、微丝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oryzalin、微丝特异性抑制剂细胞松弛素A (cytochalasin A,CA)和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D)的试验表明:oryzalin在5~50μmol/L、CA在0.5~1.0μg/mL、CD在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基本上没有影响。采用以上几种细胞骨架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水稻叶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寄主细胞抗病菌扩展的能力。在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鞘细胞中,病菌扩展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抑制剂处理抑制水稻细胞抗病菌的扩展能力与水稻的抗病防卫反应如原生质颗粒化、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和HR发生的延迟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