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366篇
  国内免费   361篇
林业   33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48篇
  73篇
综合类   520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368篇
畜牧兽医   127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 测定了 10、15、20 月龄文蛤的壳长(SL)、 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 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对 10、15 和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 BW10=?2.976+ 0.100SL+0.140SW+0.101SH (R2 =0.969); 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 (R2 =0.957); BW20= ?21.506+0.255SL+ 1.098SW+0.152SH (R2 =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10 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 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 而 20 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 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 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 月龄及 15 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 但随着龄期的增加, 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 是 20 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 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在约80 hm2土池进行了菲律宾蛤仔中间育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水温20~25℃的条件下,放养密度3.0×104~5.0×104枚/m2,放养规格>1.5 mm,平均生长速度>80μm/d,最高可达250μm/d,成活率>80%;不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放养规格又偏小(壳长<0.4 mm)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为26.6μm/d,成活率只有30%。表明放养规格、肥水、追肥、清池及适时疏苗是影响中间育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张培旗  李健  王群  刘淇  管斌 《水产科学》2005,24(11):17-20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肝胰脏中的残留量最大且消除较慢,差异明显。建议把对虾的肝胰脏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相应的休药期至少为20 d。  相似文献   
54.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水产学报》2003,27(Z1):55-63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鳀产卵场鳀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 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 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 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 ng·ind-1·d-1和39.6 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料来源和摄食强度等因素之外,捕食压力以及环境温度对中华哲水蚤种群的分布和发展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3种工业废水对牙鲆胚胎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印染废水、电镀废水、农药废水3种工业废水及其混合物(等体积混合)对牙鲆胚胎的毒性效应。印染废水的主要有毒物为苯胺(20mg/L)和苯酚(24mg/L),电镀废水主要有毒物为锌(1970mg/L)、铜(9mg/L)和铅(7.5mg/L);农药废水及混合物主要有毒物为久效磷和亚磷酸盐。实验表明,这4种类型废水对牙鲆胚胎发育孵化有显著影响的最低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5%、0.25%和0.25%;对牙Gf胚胎起始半数致死浓度(95%可信限,体积分数)分别为3.38%(2.29%—3.87%)、0.81%(0.71%—0.92%)、1.57%(1.37%—1.82%)和1.48%(1.24%—1,76%)。以牙鲆胚胎起始半数致死浓度(体积分数)为指标,这几种工业废水的毒性顺序为电镀废水>农药废水>印染废水。  相似文献   
56.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6,30(4):433-443
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相似文献   
57.
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对鲢、草鱼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按毒性单位1:1:1设计,研究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化纤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对鲢、草鱼的稚鱼和幼鱼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乙醛+对醛二甲酸+乙二醇对鲢的稚鱼和幼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21300.6和27438.8mg/L;对草鱼的稚鱼和幼鱼的96gLC50值分别为27387.3和25606.2mg/L。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中国明对虾抗白斑综合症病毒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经过连续4代选育的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74)及未经选育的与174来源相同的中国明对虾野生群体(HB)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步的基因定位以及中国对虾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共进行220个RAPI)单引物和114对双引物的检测,产生标记数目共计2439个。依据标记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共筛选出5个可能与抗病相关的特异性标记,对这些特异性标记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测得片段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的相似性较低,未能找到与所测序列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这与利用AFIP技术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选育过程施加人工选择,推论这些特异性标记虽不是抗WSSV分子标记,但可能与抗病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9.
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Themistogra 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modyte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料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饵料中,虽然玉筋鱼对细脚长的能量生态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其湿重摄食量[g/(100g·d)FW]和能量摄食量[kJ/(100g·d)]都比较低,生长情况较差;卤虫的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较高,湿重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较好;鱼糜的能量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但其生态转换效率均较低。与自然生长的玉筋鱼相比,摄食卤虫的玉筋鱼较接近于自然生长。研究结论认为,室内玉筋鱼的模拟实验,在不能获得自然活体饵料的情况下,卤虫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0.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GISH鉴定及其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杂交子代担轮幼虫为材料,分别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基因组作探针,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方法,对杂交后代杂交子的确切身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各一套染色体(n=19),为真正的杂交种。为了解杂交扇贝的免疫学特性,在自然海域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下,分别对杂交扇贝及其亲本3个扇贝群体血细胞的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血清凝集素效价(HA)、溶菌酶活力(LSZ)、抑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P0)、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9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栉孔扇贝除ROIs、SOD、ACP等3个指标显著低于虾夷扇贝外(P〈0.01),其他6种指标均高于虾夷扇贝,且除血清凝集素效价外均达显著水平(P〈0.05)。在杂交子代中,上述免疫指标除SOD活性低于低值亲本外(P〉0.6),其余8种免疫指标均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在9种免疫指标中有8种与母本无显著性差异,而子代与父本之间9种免疫指标中有7种达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杂交扇贝在非特异性免疫上存在明显的偏母性特征,这点与子代在外形特征上的偏母性相吻合。因此杂交扇贝相对于其母本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抗逆优势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关系。[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97—6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