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牙鲆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4,28(6):609-615
在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中,为了准确选择胚胎的冷冻时期,掌握胚胎发育进程,同时为牙鲆苗种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牙鲆受精卵培养在14-16℃、盐度29.9的海水中,利用Olympus显微镜对牙鲆胚胎发育过程连续观察,对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每一时期的特征用Olympus照像机进行了拍摄。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5d的29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拍摄了30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鱼苗图片,将牙鲆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心跳期、胚体转动期、出膜前期、出膜期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此培养条件下牙鲆胚胎历时93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再经96h的胚后发育卵黄囊完全吸收,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  相似文献   

2.
杂交是目前水产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育种途径,为了选育一个能够促进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改善目前养殖褐牙鲆发病严重的现状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犬齿牙鲆(P.dentatus)(♂)的杂交进行了研究。在Nikon MS800解剖镜下对褐牙鲆(♀)×犬齿牙鲆(♂)人工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Nikon数码相机拍摄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脱膜孵化期共9个时期,除克氏泡出现时期以及胚体开始扭动时期具有相对特异性外,胚胎发育过程与褐牙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水温(16.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67 h完成孵化。(19±0.5)℃水温下,仔鱼3 d以前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3 d开口摄食营外源性营养(前弯曲期仔鱼),20 d左右进入变态期(弯曲期仔鱼),40 d后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生活方式由浮游转为底栖生活,50 d左右全身被鳞。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时期至幼鱼期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过程,描述了仔鱼变态期冠状鳍条、眼位置和尾部的发育、变化过程。早期生活史无鳔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3.
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美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牙鲆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云雷  刘悦 《水产科学》1997,16(1):13-17
1991和1992年研究了饵料种类、水温、密度及流水与静水对牙鲆鱼苗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初孵仔鱼至稚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从稚鱼至幼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 ̄22℃,在投喂轮虫时增投小球藻以及在鱼苗变态阶段增投牙鲆初孵仔鱼可减少体色异常鱼的出现。流水培育效果优于静水。培育密度由1 ̄2万尾/m^3(初孵仔鱼)逐渐降至300 ̄1000m^3(3 ̄5cm鱼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关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早×Pdentatus6)。花关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关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0.14)%和(61.65±0.19)%,胚胎发育的畸形率为(17.00±0.06)%,4日龄仔鱼出苗率为(58.63±0.19)%,35日龄仔鱼的成活率为(57.08±0.20)%。在水温为(15±0.5)℃、海水盐度为29~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4 h孵化。孵化后4 d开口摄食,17 d开始变态,35 d完成变态。变态时,37%的仔鱼向右偏转,63%的仔鱼向左偏转。结果表明,牙鲆和星鲽杂交不存在配子不亲和,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杂交子代可以正常成活和生长。本研究旨为下一步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漠斑牙鲆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在水温18.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9 h脱膜而出,孵化后仔鱼在水温20.5±0.5℃时,4日龄开口摄食,26日龄进入变态期,45日龄左右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漠斑牙鲆的卵子为浮性卵,油球一个.刚孵化仔鱼的消化道细直,3日龄肛门开通,4日龄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摄食.在原肠期胚体下包约1/2时,在视囊和胚盘上出现点状星状的黑色素细胞.孵化后体两侧菊花状黑色素均匀分布;进入变态期后,体两侧的幼体色素逐渐收缩消失,同时在有眼侧出现个体较小的圆形成体色素细胞.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冠状鳍条的发生、伸长和缩短吸收.无鳔器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繁育的松江鲈子一代为亲本,人工授精,在水温6℃、盐度32的条件下人工脱黏孵化,观察了胚胎发育。结果显示:松江鲈受精卵经过7 h进入卵裂期,经过2 d发育至囊胚期,5 d进入原肠期,经过9 d发育至眼囊期,17 d出现围心腔,22 d时肌节形成,29 d时体色素开始沉积,30~35 d孵出。在水温11.37℃~16.88℃、盐度32的条件下进行仔稚鱼培育。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98 mm,出膜后4 d卵黄囊完全吸收,出膜后28 d背鳍、腹鳍、胸鳍和尾鳍发育完全,体表黑色素沉积增加,进入稚鱼期,出膜后55 d身体不透明,进入幼鱼期。结果显示,由于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原因,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怀头鲶为母本,鲶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同时怀头鲶、鲶分别进行自交,在20~23.5℃水温条件下,三种受精卵分别以附着方式进行孵化。对受精卵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三种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以神经胚期为分界点,怀头鲶、杂交鲶在神经胚期前发育较慢,鲶受精卵发育较快;神经胚期后的器官形成期至胚体出膜阶段,怀头鲶、杂交鲶胚胎发育比鲶快。杂交鲶的胚胎各发育阶段主要偏向于母本,影响杂交鲶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怀头鲶的卵而非鲶鱼精子,母本决定杂交鲶的胚胎和仔鱼发育。  相似文献   

10.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4 d后开口摄食,为外源性营养;(42±2)d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58±4)d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同时,用同一母本(云纹石斑鱼)同批卵与同种雄鱼采集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作为对照组,进行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与杂交子一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在仔稚幼鱼阶段生长速度快于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相近。  相似文献   

11.
陈晓武  施志仪  江山  李倩 《水产学报》2012,36(4):497-502
采用RAC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克隆牙鲆生长抑素(SS)基因cDNA序列并且分析了其在仔鱼期的表达规律,同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牙鲆胃肠道和脑垂体等器官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进行定位。最终获取包含完整编码区的牙鲆SS基因cDNA序列,其编码区长为381 bp,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126个氨基酸,其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分子量为14.3 ku,理论等电点为8.33。牙鲆仔鱼不同发育时期的SS基因表达量比较结果表明,出膜后仔鱼体内SS基因表达不断增加,到变态发育期变化不大,变态后期又开始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S细胞存在于胃、胰腺和脑垂体中。在胃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上皮层;在胰腺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零散地分布,血管周围较多;在脑垂体中细胞密度高,集中在腺垂体的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2.
牙鲆三倍体批量化诱导及其生长和性腺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牙鲆三倍体鱼苗的诱导、生长及性腺发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在14.8~15.5 ℃的海水温度条件下授精,授精后3 min将受精卵放入3 ℃的海水中冷休克处理45 min,可以得到牙鲆三倍体;120日龄、348日龄、630日龄时对三倍体和二倍体的全长和体质量进行测量,发现在120日龄时二倍体与三倍体体质量差异不显著,348日龄时三倍体体质量明显大于二倍体体质量(P<0.05),630日龄时三倍体的全长和体质量均高于二倍体,且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比较630日龄时的性腺指数,发现二倍体牙鲆雌性和雄性的性腺指数分别是三倍体的3.3倍和3.1倍,三倍体牙鲆性腺明显小于二倍体,二倍体和三倍体卵巢指数之间及精巢指数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01);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二倍体卵巢中可见正常卵母细胞,三倍体卵巢处于未分化的卵原细胞阶段,三倍体精巢中有精母细胞,但数量明显少于二倍体精巢。结果表明,研究采用的方法能够大量获得诱导率为100%的三倍体牙鲆鱼苗,三倍体成鱼性腺发育不良,并且其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二倍体对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牙鲆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能有效鉴定群体遗传特征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实验收集了渤海流域74尾野生个体组成实验群体。选择牙鲆24个连锁群上不同区域的7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分析,其中,近着丝粒区域包含17个标记,连锁群中部包含19个标记,远着丝粒区域包含36个标记。结果显示:在连锁群不同区域上等位基因数(A)介于6.400~7.38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4.469~5.12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介于1.565~1.683;观测杂合度(Ho)、无偏倚杂合度期望值(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范围分别为0.568~0.593、0.738~0.753和0.707~0.746;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在-0.200以下;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620以上。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该实验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相对较远的遗传距离,适宜作为基础群体进行选育。位于连锁群不同区域的微卫星标记获得的遗传参数并无明显差异,验证了标记所在位置与标记多样性高低不存在必然联系,但这些多态性标记可以作为分析牙鲆群体遗传结构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4.
尚琨  曲凌云  王玉芬  王斌  赵涵  高萍  刘欣 《水产学报》2020,44(2):266-275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冷冻保存的花鲈精子作为异源精子,采用紫外线(UV)对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然后与卵子进行“授精”,可以刺激犬齿牙鲆鱼卵进行雌核发育,在受精后一定时间采用冷休克处理“授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犬齿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实验表明:犬齿牙鲆同源精子经80 mJ/cm2 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完全失活,冻存花鲈精子经紫外线照射后也同样具有诱导犬齿牙鲆雌核发育的能力。无论同源精子还是异源精子,最佳诱导条件为在18 ℃条件下,精子经80 mJ/cm2的紫外线照射,受精后4~5 min将受精卵放在3 ℃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45 min,同源精子和异源精子二倍体诱导分别为32.66%±7.03%和28.00%±6.48%。采用形态学、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雌核发育鱼苗为雌核发育二倍体。  相似文献   

16.
刘彦 《水产学报》2006,30(4):509-514
牙鲆随机分为3组,单剂量静注(健康)和口灌(健康对照和鳗弧菌感染)达氟沙星,进行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比较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药物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数据采用MCP-KP自动化药动学分析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牙鲆静脉注射达氟沙星(5 mg·kg-1)后,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10 mg·kg-1)健康及感染牙鲆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肝脏和肾脏中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与健康牙鲆药动学参数相比较,达氟沙星在鳗弧菌感染牙鲆中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256.07 mg·h-1·L-1降为209.18 mg·h-1·L-1,最大血药浓度由5.699 μg·mL-1降低为2.932 μg·mL-1,消除半衰期由27.758 h延长为46.195 h,生物利用度由71.21%降低为58.17%。  相似文献   

17.
花鲈冷冻精子诱导漠斑牙鲆雌核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紫外线(UV)对冻存的花鲈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作为异源精子诱导源,与漠斑牙鲆卵子进行“授精”,可以诱导漠斑牙鲆卵进行雌核发育。结合静水压处理,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漠斑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实验表明,同源精子和异源精子均可在紫外线照射遗传失活后诱导漠斑牙鲆卵雌核发育,经实验筛选出异源精子诱导漠斑牙鲆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为花鲈冻存精子采用80 mJ/cm2的紫外线照射,然后与漠斑牙鲆卵子进行授精,培育水温18 ℃条件下,受精后4~5 min,施以65 MPa的静水压休克处理6 min,可有效诱导漠斑牙鲆卵的雌核发育。采用形态学、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雌核发育鱼苗为雌核发育二倍体。本文首次报道了采用异源冷冻精子诱导漠斑牙鲆鱼卵进行雌核发育的技术方法,为漠斑牙鲆性别控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垂体作为鱼类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在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其他一些内分泌相关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者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牙鲆的脑垂体发生,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腺垂体细胞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孵化后1d仔鱼的间脑下方可见一实心细胞团,于孵化后3d迁移至间脑后方的漏斗体下,与来自漏斗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结合共同形成脑垂体,前者形成腺垂体,后者则主要形成神经垂体。孵化后8d腺垂体分为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I)和外侧部(Pars distalis,PD)两部分。孵化后14d腺垂体分化为前外侧部(Rostral pars distalis,RPD)、中外侧部(Proximal pars distalis,PPD)和PI共3部分,为"前后型"脑垂体。稚鱼变态期间及变态完成后的幼鱼,各部分从"前后型"排列开始向"背腹型"排列转变。孵化后14d的牙鲆仔鱼中,PPD细胞多呈强嗜酸性,至变态完成后一直是PPD的主要细胞;PI靠近神经纤维的细胞呈强嗜碱性。孵化后42d的牙鲆幼鱼RPD中,与神经垂体相邻的少量细胞呈嗜碱性,而其下方细胞则呈嗜酸性。根据成体牙鲆激素分泌细胞的染色特征对上述各细胞类型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9.
20.
野生和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不同组织氨基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野生和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的繁育性能和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将处于Ⅲ~Ⅳ期和Ⅴ期的野生和养殖褐牙鲆亲鱼中肌肉、肝脏及卵巢氨基酸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褐牙鲆肌肉、肝脏、卵巢3种组织器官中总氨基酸含量大小关系为肌肉>卵巢>肝脏;(2) 发育同期的野生和养殖亲鱼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随着性腺的成熟,野生和养殖亲鱼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较为稳定,其中含量变化显著的必需氨基酸为蛋氨酸、组氨酸(P<0.05);(3) 发育同期的养殖亲鱼肝脏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亲鱼,随着性腺发育,野生和养殖亲鱼肝脏中氨基酸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4) 在Ⅴ期卵巢氨基酸组成中,除蛋氨酸、组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外,野生和养殖亲鱼卵巢中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随着性腺发育,野生和养殖亲鱼卵巢中氨基酸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显著的必需氨基酸有精氨酸、蛋氨酸、组氨酸(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