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25篇
  82篇
综合类   378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日本晚樱花器官特征基因ClAP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和3′ RACE技术,从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iana)中克隆得到了1个AP1同源基因ClAP1的cDNA全长。其cDNA全长1 005 bp,包括1个编码238个氨基酸共717 bp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比对和分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ClAP1是拟南芥的AP1同源基因,其蛋白质的C末端具有一个保守的euAP1模体。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ClAP1在3个日本晚樱品种‘大岛’、‘一叶’和‘普贤像’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中均有表达,在叶中不表达,属参与花发育的转录因子,但其表达模式与拟南芥的AP1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聚氨酯/木粉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选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考察木粉含量、竹炭糯米胶加入量以及反应温度3个因素及其互相作用对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与密度的影响,获得制备木塑复合发泡材料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木粉含量对压缩强度及密度的影响最大,其优化工艺条件为木粉含量33%,胶黏剂加入量4%,加热温度49℃,在此条件下得到压缩强度为4.702 MPa,密度为0.379 6 g/cm3,并得出了聚氨酯/木粉复合发泡材料制备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基于二维激光数据的立木胸径提取算法的精度与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方差的迭代圆拟合算法。该算法参照最小二乘法得到拟合圆的初始圆心坐标后,以降低半径向量的方差为目的,设定迭代步长,迭代后得到最终圆心坐标,圆心坐标与每个扫描数据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拟合半径。运用该算法对实际直径为680 mm的立木激光数据进行胸径提取,并与常用的最小二乘圆拟合算法,Nlinfit算法,Taubin算法,Pratt算法进行比较表明,基于最小方差的迭代圆拟合算法得到的拟合圆的直径为728.944 18 mm,其精度高于其他4种常用算法,且拟合圆直径的标准差为1.926 01,在5种算法拟合的过程中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4.
吴志刚    雷洪  杜官本    席雪冬  曹明  梁坚坤    王洪艳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52-256
为了降低大豆蛋白胶的固化温度,提高交联剂改性豆胶的效率,减少交联剂的用量,最终降低豆胶成本,以分离大豆蛋白(SPI)降解液改性的酚醛树脂作为交联剂,使用前将其与大豆胶直接混合。通过核磁共振(13C-NMR)、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改性前后酚醛树脂的结构变化和固化性能。结果表明,较普通酚醛树脂,以SPI降解液改性的酚醛树脂作为豆胶的交联剂,豆胶胶合板干、湿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36.49%和22.03%;13C-NMR分析表明,SPI降解液改性的酚醛树脂体系羟甲基含量提高近27%。游离甲醛及甲醛聚合物含量降低近2.18倍,为后期豆胶的低毒或无毒化提供可能;DSC测试结果表明,以SPI降解液改性的酚醛树脂作为豆胶的交联剂,可以降低豆胶的固化温度,交联反应更容易。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满归林区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区森林地上总碳储量从2010年的974万t增加到2012年的1 005万 t,年均增长率为1.57%,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林区的北部和西部。从树种的角度看,林区总碳储量中落叶松和白桦贡献最大,占据主导地位;从龄组的角度分析,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很大;乔木林碳密度与林龄紧密相关,先随林龄快速增加而后又缓慢减小。研究时段内,尽管林区整体森林碳密度较小,但不同龄组以及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6.
对崎峰茶金矿废弃地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及周边未破坏区自然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材料和群落配置模式提供建议。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地植被物种总计134种,隶属53科104属,均为乡土物种。其中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处于次生演替初期,总计物种55种;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优势科草本对不良生境具较强抗性和适应性。未破坏区自然林是植被修复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总计物种88种,与破坏区物种构成具较大差异;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等;乔、灌层优势种分布的海拔梯度格局较为显著,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山杨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六道木、小花溲疏、毛榛、卵叶鼠李、山杏等。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筛选出的13个典型原生植物群落对破坏区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基于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对提升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并采用因素分解法比较两者对农民农业增收的贡献大小,继而通过两步固定效应回归、分组回归和替换变量回归三种方式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均得出一致结果,即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均促进农业增收,其中财政投入贡献更大,此外大规模的土地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农业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108.
选取关中平原冬小麦越冬后2002—2009年每年3—5月共9旬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遥感干旱监测结果,将冬小麦越冬后分为四个主要生育时期,分别运用因子权重排序法、熵值法及组合赋权法确定各生育时期干旱对产量的影 响权重,计算关中平原各市冬小麦每年的加权VTCI,并建立加权VTCI与冬小麦单产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密切相关。其中,熵值法确定的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渭南、咸阳及铜川的决定系数R2值均低于0.5;因子权重排序法和组合赋权法确定的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的线性相关性显著,咸阳、宝鸡及西安的R2值接近或高于0.6,渭南接近 0.5,铜川较差。且组合赋权法的结果中宝鸡和西安的R2值接近0.7,优于因子权重排序法和熵值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水分入渗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对于缓解干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应用后会发生降解而最终失去保水作用,因此了解其在降解过程中引起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动态变化及水分运动的机理,是其能否正确应用的关键,本试验以保水剂在农业应用中的典型用量为基础,研究了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动态影响及一维土壤水分。结果表明,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其性能不断衰减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不断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土壤中施用保水剂后土壤的质量饱和含水率明显增加,饱和导水率降低,但随着保水剂性能的逐渐衰减,饱和含水率呈现下降趋势,饱和导水率呈现上升趋势;施入保水剂后土壤的扩散率是一个曲面,并且随着保水剂自身性能的衰减,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施用保水剂后土壤入渗的湿润锋前进速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施用保水剂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增加和保水剂膨胀堵塞土壤孔隙造成的;通过对施用保水剂土壤的扩散率和导水率的分时段研究,最终建立施用保水剂土壤的一维水分运动方程,试验证明其可行,且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0.
南方湿热地区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调查在南方湿热地区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对霜霉病较感病,大部分品种对霜霉病表现为高感,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达到73.75,美丽无核两年病情指数平均高达91.51;毛葡萄野生株系抗病力较强,大部分株系表现为高抗,有的株系甚至表现为免疫,各品种病情指数两年平均仅有2.47;圆叶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下种植,各品种病情指数均为0.00,对霜霉病表现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