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1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鱼体长增大,相对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体长/s)均减小,体长和鱼类速度的相关关系可用直线方程表示,且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的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比未经过对数变换的拟合效果更好,其中R2由0.664~0.725提高至0.907~0.933。2)根据鱼道设计规范、导则及文献,结合本工程目标过鱼对象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m/s),建议本工程鱼道进口诱鱼流速控制在0.35~0.47 m/s,池室流速控制在0.21~0.59 m/s,竖缝流速控制在0.57~0.74 m/s,出口断面至下一个池室之间的流速控制在0.21~0.50 m/s。鱼类体长对相对游泳速度(体长/s)产生了负面影响,鱼类游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可对鱼道水流设计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为丰富白缘?(Liobagrus marginatus)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在金沙江支流黑水河采集白缘?244尾,分析其年龄结构、生长特性和生活史类型,并通过脊椎骨进行其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黑水河白缘?由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占50.4%。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10-5L2.78 (R2=0.947),全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 =133. 13 [1 - e-0.24 (t+1.92)]和Wt = 24.02 [1- e-0.24 (t+1.92)]2.78。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均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2.34龄,拐点体长85.19 mm,拐点体重6.30 g。通过模糊聚类法分析,确认白缘?属于r-选择鱼类。研究表明,白缘?的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其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白缘?的捕捞规格应该高于其拐点年龄,即体长大于85.19 mm,体重大于6.30 g。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开展中国结鱼的人工驯养和人工繁育,为中国结鱼的物种保护和资源恢复提供基础技术资料。中国结鱼于2019年6-7月分批次来源于澜沧江景洪江段,体质健壮无伤,共50尾,1~5龄,水泥池培育。经过1年驯养(水温19.6~29.0℃),中国结鱼成活率90%,体增重80%~100%。选择体重大于3.0 kg 的雌亲鱼和体重大于2.0 kg雄亲鱼用于繁殖,2020年10月24日采用2次注射法人工催产20尾亲鱼,针距 11~12h,效应时间11~20 h,共产卵3万粒,平均受精率2%。受精卵倒入纱网孵化框放入水泥池中流水孵化,密度为1.0×105粒/m3,自然水温(24.3~25.3℃),出苗500多尾,出膜时间84~90 h。仔鱼用5%甲醛固定后电子显微成像系统拍照观察,初孵仔鱼全长1.10cm;8日龄50%以上的鱼苗已经开口摄食;11日龄仔鱼卵黄吸尽;32日龄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26.
2008-2011年对金沙江下游干流进行了6次鱼类资源调查,共设5个采样点,每次调查时间为1-2个月.共计采集到鱼类6目、16科、52属、78种,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鲤[Cyprinus (Cyprinus)carpi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鲇(Silurus asotu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wangchiachii]、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金沙江下游渔获物主要种类,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渔获物平均尾重达到50 g的种类仅13种,且多数种类的起捕规格小于10,部分甚至小于1.0g,渔获个体以1~3龄鱼为主,大部分未达到性成熟年龄,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27.
介绍了乌江彭水水电站沿河鱼类增殖放流站工艺设计方案,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放流对象:在乌江干流及合适的支流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补充其种群数量,年放流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共计16万尾.(2)规模及选址:亲鱼需求量设定为625 kg;1.5cm苗种产出量为23.85万尾,4~6cm苗种17.43万尾,15cm苗种2.03万尾;站址选择在沿河县水产站下属鱼种场,占地2hm2;主要建筑物包括蓄水沉淀池(400m2)、催产孵化及开口鱼苗培育车间(450m2)、亲鱼培育车间(1008m2)、鱼种培育车间(450m2);养殖设施包括催产池2口、亲鱼培育池30口,玻璃钢孵化槽2个、尤先科孵化槽3个、孵化桶5个、圆形开口苗培养缸30个、圆形鱼种培育缸40个、活饵培育池2口、防疫隔离池2口.(3)运行管理: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职责、鱼类增殖放流站管理技术规范、生产管理、标志放流、科普展示以及放流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28.
根据2010年9月对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的调查,分析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7种,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钝脆杆藻、尖针杆藻、缢缩异极藻和小颤藻等;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02 960 ~290 160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772~1.9717 mg/L.聚类分析表明大渡河河口河道生境分为5种类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分布与生境类型关系密切,但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生态系统模型是研究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方法,Ecopat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模型,可量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现状评价、过程模拟及趋势预测,最终提出适宜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本文对Ecopath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归纳了其在国内外水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实例,初探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模型建立过程中,研究区域的生物种群动态及食性组成等基础研究的不足,会导致模型P/B、Q/B参数输入的准确性不高;对Ecopath模型的敏感度分析、输入参数的不确定度分析及模拟效果的评估,在该模型发展及应用过程中可能更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0.
2011-2012年在乌江思南江段采集454尾(雌性298尾,雄性109尾,性别不辨47尾)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以鳞片作为材料对年龄进行鉴定,利用软件FISAT-II处理体长与年龄数据,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水鱼鳞片为圆鳞,年轮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型与普通疏密型;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以2~3龄为主;1~4龄,体长增长率为47.4%,雌性体长增长率达50.4%,雄性体长增长率为35.0%,体重增长率为438.5%,雌性体重增长率为485.1%,雄性体重增长率为275.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2×10-6L3.4784(R2=0.8824),雌鱼为:W=3×10-6L3.4002(R2=0.8505),雄鱼为:W=2×10-5L3.019(R2=0.8112);体长(L)和鳞径(S)呈幂函数相关:L=92.597S0.5458;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进体长L∞=278.10 mm,生长系数k=0.22,t0=-1.80;雌鱼各参数为:L∞=355.01 mm,k=0.14,t0=-2.38;雄鱼各参数为:L∞=224.04 mm,k=0.32,t0=-1.72,雄鱼达到渐进体长的速度比雌鱼要快得多;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生长加速度始终为负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都具有拐点,拐点年龄ti=3.87,拐点体长Li=198.22 mm,拐点体重Wi=195.59 g。结合泉水鱼生长拐点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为保护乌江思南泉水鱼资源,建议以180 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