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4篇
  1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孙雪  吴晓微  徐年军  杨锐 《水产学报》2011,35(10):1469-1474
psbA基因是高等植物和藻类中介导光合电子传递D1蛋白的编码基因,该基因受光照等因素的调控。以单细胞绿藻蛋白核小球藻为材料,克隆了psbA全编码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自养和异养藻psbA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揭示不同培养方式下psbA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克隆到2 595 bp psbA序列,包括676 bp的 5′-非翻译区和857 bp的3′非翻译区。该psbA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353个氨基酸,A+T百分含量为58.0%,其成熟的D1蛋白加工方式与高等植物高粱相似。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自养藻在光周期内psbA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后下降,而异养藻psbA表达变化不明显。从自养转为异养2 h 时psbA表达量略有升高,4 h后下降至转化前的0.41倍并缓慢下降,而从异养转为自养psbA表达量增加,4 h时增加至1.69倍,4 h后趋于稳定。不同浓度光合抑制剂DCMU降低自养小球藻psbA转录活性至未添加组的40%~59%,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异养藻psbA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同时,现代消费者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对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冰鲜和冷冻水产品。大量活鲜的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源源不断地从产地销往全国各地。野生或养殖的活鲜  相似文献   
13.
苗亮  李明云  陈莹莹  胡谋  陈炯 《水产学报》2017,41(4):481-489
为研究冷诱导结合蛋白(CIRP)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大黄鱼CIRP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各组织中CIRP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CIRP基因cDNA序列全长1211 bp,推测编码一个由18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9 ku的蛋白。序列比对显示硬骨鱼类CIRP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特别是N端的RNA识别基序(RRM)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黄鱼CIRP与银鳕相似性最高(81.5%),所有硬骨鱼类聚为一个大支。慢性低温胁迫中(12℃缓降至6℃),皮肤和肌肉中CIRP基因的表达量呈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6℃时表达量分别为12℃时的11.56倍和9.03倍;鳃、脑和心脏中CIRP基因表达量均呈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其峰值均出现在8℃时,表达量分别为12℃时的5.07、7.69和2.83倍;肠、肾脏、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随温度降低而下降,6℃时的表达量最低,与12℃时相比降幅分别为80.0%、65.6%、91.2%、55.6%。急性低温胁迫(由12℃骤降至8℃并胁迫4 h)条件下,鳃、皮肤、脑、肝脏、心脏中CIRP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反映了机体对低温胁迫的应激、适应过程;肌肉和肠中的表达量则始终显著低于胁迫前。慢性和急性低温胁迫中各组织CIRP表达量变化的差异提示,大黄鱼机体在低温胁迫响应和适应中有着多种调节机制。研究表明,CIRP基因参与了大黄鱼应对低温胁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节循环水系统中养殖水体的pH,根据气体交换原理,设计一种脱二氧化碳(CO_2)装置。采用该装置去除养殖水体中的CO_2,并对由于CO_2含量累积造成的pH下降进行调节,使养殖鱼类处在一个适宜的pH环境中。试验时水温控制在(25±0.5)℃,每1 h取水样测1次pH,每4 h测1次碱度。水样取自养鱼桶内的水,检测前先对水样用40μm孔径针头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实验周期24 h。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加装脱二氧化碳装置能有效去除CO_2,使水体稳定在一个适宜的pH范围(7.39~7.42);CO_2质量浓度呈降低趋势,24 h后由开始的13.16 mg/L降低到7~8 mg/L,降低近50%,而不加装脱二氧化碳装置的循环水系统CO_2质量浓度持续上升,24 h后增加到37 mg/L左右,pH持续降低,最终降低到6.72~6.81。研究表明,脱二氧化碳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CO_2,使水体pH维持在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78年澳大利亚学者George Francis首次报道有毒蓝藻的爆发以来,蓝藻水华现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有毒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s),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为普遍、毒性最强的毒素.已发现MCs可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积累,引起很多器官的损伤[2].  相似文献   
16.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相似文献   
17.
发病仿刺参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仿刺参中分离到5株菌,分别为痢疾志贺氏菌、有毒威克斯菌、奥斯陆莫拉氏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和动物溃疡伯杰氏菌.经革兰氏染色和胞外酶活性剂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确定了痢疾志贺氏菌、有毒威克斯菌、奥斯陆莫拉氏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和动物溃疡伯杰氏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分别是:35 ℃,pH 9,盐质量分数5%;25 ℃,pH 7,盐质量分数5%;25 ℃,pH 7,盐质量分数1%;25 ℃,pH 7,盐质量分数3%;35 ℃,pH 7,盐质量分数3%.能分解淀粉和蛋白,不能分解酯类.  相似文献   
18.
养殖大黄鱼病原弧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浙江省养殖大黄鱼(Pseudnosciaena crocea)弧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选择针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胶原酶基因,哈维氏弧菌的部分ToxR基因的特异性,优化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检测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条带分析判断,可以在一个PCR管中同时成功地检测这3种病原细菌,含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3种致病弧菌核酸的阳性对照样品分别扩增出大小为737 hp、382 bp和271 bp的预期产物,其灵敏度是102~102 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人工感染后的养殖大黄鱼病鱼肝脏和肾脏,结果在6份组织样本中,5份检出原始感染菌株,与API 20E鉴定结果相符;对弧菌病流行季节采集的未发病的16份养殖大黄鱼组织样本和16份水体样本进行抽检,结果在1份大黄鱼组织样本中检出哈维氏弧菌,7份水体样本中检出这3种弧菌中的1种或2种,鉴定结果与API 20E鉴定结果符合率为93.75%.说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发病鱼,还可以检测无病症带菌大黄鱼以及带菌水样,且说明海洋水体中存在着大黄鱼弧菌病的致病菌.结果说明,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该方法的建立对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重金属暴露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Cd2+(0.005、0.025、0.05、0.1 mg/L)在168 h内对缢蛏消化腺和鳃组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d2+对两种组织GST活性均有激活作用,且高浓度比低浓度更易快速诱导其活性,但在暴露的后期(>96 h),两个较高浓度组(0.05、0.1 mg/L)GST活性均出现下降;两种组织的ACP活性(鳃组织0.005 mg/L组除外)在暴露的6h即被显著诱导,并表现出剂效关系,但高浓度组更快达到峰值后就持续下降,于暴露中后期(>72 h)被不同程度抑制;消化腺(0.005 mg/L浓度组除外)和鳃AKP活性在暴露168 h内均表现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并且较高浓度组活性反而比低浓度组更易被激活,各组AKP活性被诱导达到最高值后就持续下降直至被再次抑制。Cd2+在低浓度水平下即能引起缢蛏两种组织的GST、ACP、AKP活性变化,表明Cd2+的胁迫可对缢蛏机体的解毒体系和新陈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落菌体形态观察和16Sr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健康塘和病害塘表层底泥中的异养细菌进行了比较研究。分离得到的255株细菌可分为13个菌落类群,33个菌体亚群。对占异养细菌总数34.5%的两个优势亚群(A-NS-SpR亚群,不产芽孢的球杆状菌;B-SF-SR亚群,产芽孢的短杆状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NS-SpR亚群属于变形菌门中的2个纲3个科8个属约12个种,其中Halomonas ventosae和Donghicola eburneus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的59.1%。B-SF-SR亚群属于厚壁菌门芽孢菌纲的3个科4个属约12个种,其中Bacillus decolorationis和Halobacillus trueperi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总数的60.6%。从属的水平上讲,Bacillus和Halomonas是优势属。A-NS-SpR亚群在健康塘中的丰度(菌株数量)明显高于病害塘,但多样性(种属数量)差别较小,其中Rhodobacteraceae科在两个塘中的数量差别最大。与此相反,B-SF-SR亚群在健康塘和病害塘中的丰度相当,但健康塘的多样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