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8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建立了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快速测定方法。沉积物样品采用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在充满氧气的燃烧瓶中燃烧,使多溴联苯醚分解成溴离子,采用溴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十溴联苯醚在加标浓度为100-5000μg/kg时,方法回收率为70.27%-97.49%,相对标准偏差RSD15%,方法定量限为100μg/kg。  相似文献   
52.
渤海中部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3年5月、7月、11月和12月渤海中部41个站位的4次综合海上调查所获资料,分析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2属87种。其中,硅藻门33属72种,甲藻门9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硅藻,部分甲藻也表现为优势类群。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演替现象,往年优势种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本次调查并未出现,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ira punctigera)首次以优势种出现,浮游甲藻的优势地位与往年相比日趋明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5月、7月、11月和12月平均为200.14×104、16.32×104、7.43×104、12.77×104cell/m3,与同期历史资料相比,5月偏高,这与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的暴发有关,其他月份相对比较稳定。其群落结构特征中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7月>11月>5月>12月的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相关度较高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烃和N/P。  相似文献   
53.
2009/2010和2010/2011两渔季,我国渔轮在南极公约区内、位于CCAMLR48.1亚区邻近南设得兰群岛和48.2亚区邻近南奥克尼群岛的南大西洋水域开展了南极磷虾捕捞作业。根据两渔季采集的捕捞群体中南极大磷虾体长及性比资料,利用体长频数的混合分布法,比较和分析了两渔季我国商业捕捞所获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年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夏至秋初(12月~翌年4月),近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水域,南极大磷虾捕捞群体中至少有5个年龄组,雌雄性比、种群年龄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间和季节、区域差异。48.1亚区近南设得兰群岛水域,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的1月和12月,南极大磷虾以5+龄虾数量最多,雌性临产个体占相当比例(>40%),雌性临产个体的年龄分布为3+~5+龄,以5+龄为主。而48.2亚区邻南奥克尼群岛的水域,2009/2010渔季的2月,以5+龄虾数量最多,出现一定比例的5+龄雌性临产个体;2010/2011渔季2~4月连续3月,随时间后移,该水域的大磷虾年龄构成由复杂转为单一;以3+龄虾数量最多,雌雄比值增加;雌性临产个体由很少至基本不出现(<1%);各年龄组生长率随月减少,3~4月均为负值。由上述结果推测,2010/2011渔季南极大磷虾产卵高峰期应早于2011年2月,较2009/2010渔季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5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007年5月东海陆架区航次调查的颗石藻物种组成,给出了调查海区的颗石藻物种名录,并拍摄了出现的颗石藻物种的显微图像。本次调查共记录颗石藻物种23种,隶属于9个科、4个目,其中绝大多数为异晶颗石藻Heterococcolithophore,少数为同晶颗石藻Holococcolithophore。从出现频率来看,皮球石科Syracosphaeraceae的物种居多,特别是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的物种,共出现了7种,占到总物种数的30%之多。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 (Lohmann) Hay & Mohler和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采样站点中都有出现,并且记录了赫氏艾密里藻的3种变型(Type A、Type B/C和Type C)。4种新纪录是皮球石科的两种异晶颗石藻:历史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 Kamptner和边孔条结藻Syracosphaera marginaporata Knappertsbusch;具覆球藻科Calyptrosphaeraceae的两种同晶颗石藻:乳突具覆石藻Calyptrolithophora papillifera (Halldal) Heimdal和粗毛盔球藻Corisphaera strigilis Gaarder,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东海陆架区外海受黑潮(Kuroshio)影响的区域,其独特的栖息地环境,有利于颗石藻的快速生长与繁殖,因而出现了较多的颗石藻物种。  相似文献   
55.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6.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针对渤海中部某船舶碰撞溢油事故,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扩散和油膜消失后的溶解态分布趋势,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界定事故溢油对渤海天然渔业资源的影响范围,进而估算天然渔业资源损失。结果显示:溢油量按13 m3计算,油膜存在期约为72 h,累加油膜扫海面积约为69.19 km2;油膜消失后,事故溢油仍会以溶解态、乳化态或悬浮颗粒态在海水中扩散,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溢油在第11天中午即可抵岸;油膜会造成渔业资源损失,油膜消失后,悬浮颗粒态和乳化态石油在岸滩等因素影响下会形成凝聚态石油,并对潮间带生物造成影响。其影响面积结合溶解态抵岸区域内自然岸线长度予以估算,经评估,在油膜扫海区域及受影响潮间带范围内,事故经济损失额合计为631.9万元。本研究对数值模型方法在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中的应用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为无现场观测数据支撑的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环境DNA(eD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其主要被用来进行生物入侵的防治、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以及生物量的评估等。作者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操作流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环境DNA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黄海大头鳕0龄幼体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头鳕是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沿岸海域的重要经济和生态种,研究其幼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有助于了解大头鳕的种群动态。本实验根据2016年6月、8月、10月、12月在黄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黄海大头鳕种群幼体的生长规律;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该海域大头鳕幼体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黄海大头鳕幼体为正异速增长,体质量增长较快,b值为3.316 1。黄海大头鳕0龄幼体主要在底层盐度31.7~33.3、底层水温6.6~12.1°C、深度35.8~87.2 m、底质为细粉砂或黏土质软泥底质的海域中生活。研究表明,大头鳕幼体分布的季节变化与黄海冷水团的季节演变过程具有同步性。对大头鳕幼体密度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底层水温、底质、底层盐度,而深度对大头鳕幼体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0.
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