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农学   7篇
  15篇
综合类   85篇
水产渔业   702篇
畜牧兽医   2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根据2013年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的两艘金枪鱼延绳钓船的渔场数据、放钓数据以及渔获物数据,研究了全年各月份渔场分布情况及主要渔获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变化。结果表明,渔获物包括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旗鱼类等,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其相对多度分别为75%和10%。长鳍金枪鱼的日均高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在S 15°~17°纬度区间以及南部S 26°~27°纬度区间,黄鳍金枪鱼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分布在S 8°~13°的纬度区间,长鳍金枪鱼高产渔区海表温度集中在20~22℃和27~30℃,黄鳍金枪鱼高产渔区则集中在海表温度28~29℃海域。  相似文献   
62.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3.
磷脂作为类脂的一种,对鱼类(尤其是仔、稚鱼)的生长、存活、发育及抗应激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磷脂的生物学特征、在鱼体内的消化、吸收及转运过程、磷脂的合成途径及其与胆固醇的交互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比较了鱼类和甲壳类对磷脂需要量的差异,为鱼类养殖过程中磷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4.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资料,依照黄河口水域鱼类区域组成特征,从鱼类种类组成、繁殖共位体、鱼类耐受性和营养结构等方面提出了12个评价指标,初步构建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了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年代数据之间的差距分3个层次赋值打分,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表现为"极好"水平;90年代处于"差"水平;2013年处于"极差"的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生物完整性呈下降趋势,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干扰较大,过度捕捞等造成黄河口水域鱼类种类减少甚至消失,黄河口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下降。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EPP)、悬浮球填料和海绵填料对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废水中细菌吸附性能的差异,以及3种填料挂膜启动和挂膜成熟后对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_3~--N)的净水效果,以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挂膜的方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EPP填料对养殖废水中细菌的吸附能力最好,另外两种填料对细菌的吸附能力次之并且差异不显著(P0.05);3种填料自然挂膜成熟的时间分别为21 d、26 d和30 d;各填料挂膜成熟后处理高浓度NH_4~+-N养殖废水时,NH_4~+-N浓度与NO_2~--N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项式y=ax~2+bx+c进行拟合,NH_4~+-N浓度与NO_3~--N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对数式y=aln(x)+b进行拟合。研究表明:EPP填料、悬浮球填料和海绵填料均可作为生物填料用于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66.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在荣成俚岛开展人工鱼礁投放前海域本底调查和投放后效果调查,分析比较了鱼礁区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度、CPUE和海藻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分别是投礁前的1.78倍和1.32倍、1.47倍和1.22倍、1.68倍和1.62倍。游泳动物CPUE比投礁前增加1.39倍左右,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尤其是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鲇等岩礁性鱼类,分别是投礁前的2.18倍和5.67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有所增加,但CPUE略有减少。礁体上附着生长了马尾藻和海带等藻类。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对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聚集和养护效果显著,鱼礁的投放也有利于海藻的附着、生长和藻场的恢复。  相似文献   
67.
68.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红鲫幼鱼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饥饿和冉投喂处理后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的生长和体组分变化。饥饿状态下,红鲫幼鱼体重、比肝重、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下降,各饥饿组体重均与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5d组体重与初始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糖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再投喂后,除饥饿15d组肝糖原与对照组仍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各饥饿组食物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0d组最高,达到了24.38%。结果表明,红鲫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其完全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的,短期饥饿时将糖原和粗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69.
根据2000年和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2个时期的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含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系统总流量比2000年秋季有所下降,碎屑链的重要性略有降低;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2个时期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再循环率较低,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  相似文献   
70.
本文总结了珠三角地区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技术环节,探讨了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对南美白对虾的推广和成功养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