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庆  姜涛  杨健  刘敏 《渔业科学进展》2023,44(6):116-123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首次对福建(福州、宁德)沿岸海域采集到的3尾刀鲚(Coilia nasus)进行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分析,重建其生活史。结果显示,这3尾刀鲚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且耳石面分析显示核心区均为蓝色,表明它们都属于淡水产卵和淡水孵化;其中,福州海域的1尾刀鲚早期生活史对淡水依赖时间较长,而宁德海域的2尾刀鲚对淡水依赖时间较短。根据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值变化线分析及过核心截面Sr含量面分析可以确定,3尾刀鲚均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类型;其中,福州海域1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型的生境履历,而宁德海域2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海水型的生境履历。本研究首次利用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揭示了福建水域刀鲚生活史和生境履历存在多样性,也证实了宁德三沙湾外海域和闽江口外沿岸海域尚存溯河洄游型刀鲚。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沿岸水域刀鲚的关键栖息地研究及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低氧适应是水产养殖物种的重要性状,筛选用于改良低氧适应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候选基因有助于鱼类耐低氧品种选育.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研究中,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广泛应用于性状相关标记和基因的发掘.本研究对鲤(Cyprinus carpio)养殖群体开展了低氧胁迫实验,选取了低氧敏感和低氧耐受的极端性状个体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1±1)℃下,给体重(592.5±52.5) g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雌亲鱼投喂每千克体重含0.034 g淫羊藿和0.034 g菟丝子浸膏的饲料90 d,对照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淫羊藿和菟丝子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淫羊藿和菟丝子的雌鱼卵巢大部分卵母细胞属第Ⅱ时相,性腺指数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卵母细胞油滴明显增多,部分卵母细胞胞质已充满油滴,核仁变小增多;血清雌二醇(E2)和11-酮基睾酮(11-KT)水平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11-KT含量约为对照组的4倍;肝脏卵黄蛋白原基因vtg表达量升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cyp19a1仅微量表达,肝脏未检测到erα和erβ的表达;实验组肌肉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最主要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在亲鱼培育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淫羊藿和菟丝子促进了日本鳗鲡卵母细胞油滴和肝脏卵黄蛋白原增加,提高了肌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为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南海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了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2新种:缢介螅水母(H.constrictura sp.nov.)和叶状介螅水母(H.phyllosoma sp.nov.)。缢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近球形,无顶突;垂管长,其中部有一圈凹缢,把垂管分为2个部分,上端为泡状组织,下端为胃部,上有水母芽,口有4个口腕,口腕末端为刺胞球;生殖腺位于垂管间辐位;4条短的缘触手,触手基球球状,无眼点,触手上具环状刺胞,末端具刺胞球。叶状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钟形,胶质薄,无顶突;垂管短,无胃柄,口方形,有4个叶片状口唇,口唇上长满刺细胞;生殖腺分布在垂管上,间辐位,无水母芽;4条单生触手。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 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 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 分别于 2019 年 5 月 19 日和 28 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 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 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10 kHz 的线性调频信号对点斑原海豚有一定的驱赶作用。2 次试验系统开启前的海豚单体信号数目小于开启后, 而离船平均间距大于开启后, 即海豚远离了调查船; 5 月 28 日试验时, 系统开启后 3 个阈值均没有检测到疑似单体信号, 即在离船 120 m 范围内, 无点斑原海豚存在。系统开启前后 20 min, 垂直声学映像中各单元格的平均 NASC 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开启前的 NASC 要小于开启后。通过海上试验, 本研究验证了宽带声波驱豚系统的有效性, 初步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声波频段与脉冲模式, 然而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予以完善, 以便于未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适用于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育种的稳定的育种芯片, 本研究在大黄鱼 600 K 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芯片“宁芯 1 号”的基础上, 开发了大黄鱼 55 K 育种芯片“宁芯 2 号”。“宁芯 2 号”选取大黄鱼单倍域(haplotype block)内具有代表性的 SNP 位点, 并集成与大黄鱼刺激隐核虫抗性、耐高温性状相关联的 SNP 位点。开发完成的“宁芯 2 号”最终集成了 54077 个高质量的 SNP 位点, 这些位点在大黄鱼基因组内分布均匀。应用“宁芯 2 号”对来自 6 个群体的 756 尾大黄鱼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该芯片的分型成功率均在 98.4%以上, 多态性位点比例均在 91.2%以上。“宁芯 2 号”具有稳定、准确、快速、价廉的优势, 预计能够在大黄鱼品种定向遗传改良和全基因组分子模块育种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阴离子抗菌肽SCY2的抗菌活性,将抗菌肽SCY2的成熟肽序列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 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 PIC9K-SCY2,用电击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 PIC9K-SCY2,用0.5%甲醇诱导表达24 h后,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1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与预期的抗菌肽SCY2成熟肽的大小相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质谱鉴定,有6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预期一致;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SCY2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被测的革兰氏阴性菌无抑杀活性(50μmol/L);抗菌肽SCY2同抗生素进行协同抗菌试验,发现SCY2与四环素协同使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杀存在协同作用,SCY2与青霉素协同使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抑杀具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抗生素与抗菌肽协同使用可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雌激素受体的基因信息及其表达特性,采用RACE-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其在17α-炔雌醇(EE2)暴露下的基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青鳉雌激素受体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雌激素受体基因同源性较高,特别是DNA结合结构域(DBD)在进化上高度保守,配体结合结构域(LBD)次之;OM-ERα/β1/β2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青鳉肝脏、性腺、脾脏和肠中表达量较高;OM-ERα在肝脏中的表达和OM-ERβ1/β2在性腺中的表达,雌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EE2浓度为5、50、500ng/L的水体中暴露96 h后,海水青鳉仔鱼中的分子标志物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被显著诱导(P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中浓度(50 ng/L)的EE2诱导仔鱼OM-ERβ1基因表达,OM-ERβ2对EE2暴露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攻毒试验结果表明,OM-ERα和vtg1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暗示EE2可能主要通过ERα调控vtg1基因的表达;EE2攻毒下,β亚型存在一种倒U型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海水青鳉3个雌激素受体亚型基因OM-ERα/β1/β2,为后续开展海水模式鱼类雌激素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OM-ERα/β1/β2的组织表达特性及EE2对仔鱼OM-ERα/β1/β2表达的不同调控,显示出海水青鳉3种ER亚型基因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且其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在对虾科种类鉴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科(Penaeidae)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32种对虾COI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对虾COI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