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2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箱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和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PAGE)和RAPD技术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分析的12种同工酶共记录了27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基因座位Est-2、Est-3和m-Adh-2为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11.111%,平均杂合度为0.0279。16个RAPD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1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0个(16.8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44~0.972,遗传变异度为0.0927,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6.326,多样性值为0.0532。不论是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还是RAPD分析结果,均表明象山港网箱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对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3月龄幼鱼(体长为4.16 cm±0.47 cm)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下进行盐度和碱度急性胁迫试验,分析盐度、碱度以及盐碱混合对达里湖鲫的毒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生态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进行了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钠(NaH-CO3)浓度的联合毒性试验,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盐碱水质条件下开展增养殖活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H为7.0±0.5,碱度为0.44mmol/L时,盐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57、11.14、10.89、10.61,安全值(SC)为3.10;在pH为8.5±-0.5,盐度为1.9 ~4.3时,碱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1.93、67.80、65.80、63.42 mmol/L,SC为18.07 mmol/L;在96 h内NaCl和NaHCO3的关系全部为拮抗作用,且其拮抗效应逐渐减弱并趋向于相加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今后在内陆盐碱水域开展达里湖鲫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Ⅰ、精囊Ⅱ、精囊Ⅱ的桃核体和精囊Ⅲ)、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以及附属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光镜下,精巢属于小叶型,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实质部分由精小叶和小叶间质构成;卵巢呈葡萄串状,由卵巢壁、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巢基质构成。  相似文献   
4.
浙江淡水水母一新亚种--永康桃花水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11月18日于浙江省永康市花街镇一池塘采得多个淡水水母标本。其触手伸展时呈细长线状,按其长短及着生位置分为6级。伞缘触手479~719条,平均608条。4条主辐触手不显著长于其它触手,长约为伞径的3/5;4个生殖腺褐黄色,着生在主辐管下方,呈光滑的三角扁囊状,向下有一细长的指状突起;平衡囊管状,数目为163~208个,平均183个;伞径大;触手数目、触手级数、平衡囊数目多,这些特征与桃花水母属已知种和亚种有明显区别,兹订为一新亚种,永康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sowerbyiyongkangensisWangetXu,subsp.nov.)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祖兴  李明云 《水产科学》2006,25(7):376-378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属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鱼、黄花鱼等,为暖水性集群洄游鱼类,生活于近海的中、下层[1]。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分为3个地理种群: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大黄鱼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洋捕捞对象之一,也是浙江省的重要经济鱼类,国内外都有许多大黄鱼的相关研究报道[2-4]。20世纪70年代前东海区最高年产量达2.0×105t。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年产量仅为2000 t,而且多为幼体,成鱼数量很少;在大黄鱼的网箱养殖中,出现…  相似文献   
6.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h、而水温在27.5~32℃为82h。  相似文献   
7.
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黑斑口虾蛄土池育苗与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亲虾蛄运输成活率平均为75 6%,保湿干运成活率与亲虾蛄本身的活力、起运前的干露时间或是否冰水刺激、运输时气温高低、运输时间、性腺成熟度及运输工具振动程度等有关。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胚胎发育时间缩短,本试验条件下(22~30℃),胚胎发育需16d。本试验共育出虾蛄苗586万尾,平均育成率为12 4%,最高育成率为21%;幼体发育速度与水温呈正相关,试验条件下(28~31℃),幼体孵出至虾蛄苗需14~17d;保持合理的幼体密度,维持适当的水色,并培育一定数量的浮游动物是提高育成率的关键。虾蛄苗的平均变态率(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0 0%,最高变态率为44 4%;变态率与底质、水色或混浊度、饵料或营养、互相残杀等有密切关系。虾蛄土池育苗优于水泥池,值得提倡。以Ⅲ相伪蚤状幼体后期为出苗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2002年11月18日于浙江省永康市花街镇一池塘采得多个淡水水母标本。其触手伸展时呈细长线状,按其长短及着生位置分为6级。伞缘触手479~719条,平均608条。4条主辐触手不显著长于其它触手,长约为伞径的3/5;4个生殖腺褐黄色,着生在主辐管下方,呈光滑的三角扁囊状,向下有一细长的指状突起;平衡囊管状,数目为163~208个,平均183个;伞径大;触手数目、触手级数、平衡囊数目多,这些特征与桃花水母属已知种和亚种有明显区别,兹订为一新亚种,永康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sowerbyiyongkangensisWangetXu,subsp.nov.)  相似文献   
9.
二种虾蛄的生长模式及其肌肉生化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3,27(1):49-56
通过测量口虾蛄与黑斑口虾蛄的长度指标与质量指标,来研究和比较两者生长模式;通过测定两者肌肉的生化组成及其含量,评价与比较其营养价值,探讨生化成分与其生长、繁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二种虾蛄的长度指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质量指标之间也呈显著直线关系,质量指标与长度指标呈幂函数关系;在生长过程中,二种虾蛄的体型基本稳定。二种虾蛄肌肉的水份、粗脂肪与灰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在测定的月份中,脂肪含量波动很少,水份、灰分与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二种虾蛄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绝对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且黑斑口虾蛄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Asp+Glu+Gly)含量均高于口虾蛄,但EAA/TAA二种虾蛄没有明显差异。口虾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黑斑口虾蛄。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大黄鱼早期主要发育阶段(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幼鱼)体内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比较了发病稚鱼与正常稚鱼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共检测到24种脂肪酸,且种类随发育而递增,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鱼苗内源性营养阶段以饱和脂肪酸C14:0、C16: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C20:4(n-6)(AA)在鱼苗开口前就已存在,而DHA和EPA摄食后才被检测到,其含量受饵料种类的影响,DHA含量变化范围为7.26%~25.36%,EPA为3.41%~8.40%。与同期正常鱼苗相比,病鱼苗的主要脂肪酸DHA、EPA含量显著降低,DHA不足前者的1/3,而AA、C18:1、C18:2、C18:3含量和EPA/DHA的比值显著增加,分别是前者的1.5—3倍。导致稚鱼阶段“胀鳔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可能是DHA和EPA的缺乏以及AA偏高。研究结果为预防“胀鳔”鱼苗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