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83篇
水产渔业   35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综述了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并介绍了光合细菌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幼鱼及非目标种类兼捕已成为许多网具作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网具选择性能是降低这种兼捕的重要途径。但是选择性能研究主要是基于从网具中逃逸后的鱼类较轻遭受到网具损害并最终存活。如果逃逸死亡率较高,即使选择性提高也是无宜的,因此应当将鱼类逃逸后生存能力作为网具改进效果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逃逸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主要包括网具特征、作业时间、作业深度、渔获种类及体长、渔获量及环境因子等;(2)逃逸死亡对资源量和渔业管理决策的影响;(3)总结了近年来通过网具革新措施提高存活率的最新研究概况,如逃逸网片、分离栅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等。综合分析,认为采取保护幼鱼和非目标种类的一系列措施尽管能够提高鱼类从网具的逃逸几率,但是并不能降低遭遇网具的概率,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管理,避免在幼鱼资源高密度区和产卵季节作业是降低这种未报告死亡的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捕捞对海洋鱼类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渔业资源由单鱼种管理模式向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转变,捕捞因素对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捕捞对鱼类群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在研究捕捞对于鱼类群落影响时,所选用的群落研究指标应符合预期性、可测性、敏感性和排他性标准,业已利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生物多样性、聚合特征指标、群落功能性指标、多元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五大类。各研究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全面反映群落的结构变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建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以期全面掌握捕捞活动作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更好地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59—366]  相似文献   
4.
底质对小褐虾生长和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褐虾(Crangon uritai)的人工饲养,以观察栖息底质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小褐虾样本来自韩国釜山Dadaepo(35°02′N,128°57′E)附近4 m水深海域的桁杆拖网渔获,共选取80尾样本进行实验,其中雌性40尾、雄性40尾,并分别被独立饲养在40个有沙和40个无沙的2 L容器中。为便于分析,将实验样本设为每组20尾,分别为无沙饲养的雌性组NSF和雄性组NSM,以及有沙饲养的雌性组SAF和雄性组SAM。实验环境条件为水温14℃、盐度32.5、光周期L∶D为12∶12。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新鲜的冷冻虾肉,投喂24 h后将残饵虹吸排除,海水每3天更换1次,整个实验持续100 d。实验前测定每尾实验小褐虾样本的体长和性别。实验中每天检查每个容器中的小褐虾蜕皮、死亡和残饵情况,并记录蜕皮时间以便计算其蜕皮间隔。结果表明,在各组最初样本的甲长分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过整个实验周期,小褐虾NSF和NSM的存活率分别为28%和10%,而SAF和SAM分别为38%和25%。各对照组个体平均甲长的增长量NSF为1.22 mm、SAF为1.43 mm、NSM为0.6 mm、SAM为0.9 mm。有沙饲养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5.0 d和15.3 d,而无沙饲养的雌雄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6.0 d和16.0 d。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有沙饲养条件的蜕皮间隔均比无沙饲养的短。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蜕皮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无沙饲养的蜕皮增长率分别为3.7%和3.2%,在有沙饲养条件下雌、雄的蜕皮增长率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大。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快,有沙饲养的雌性个体绝对增长率相对于雄性个体要更高。在提供沙质底质的条件下,小褐虾的存活率提高,蜕皮间隔明显缩短,蜕皮增长率增大,更有利于小褐虾的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0-98]  相似文献   
5.
东海浮游异足类环境适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异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的温、盐度数据拟合曲线,构建数学模型,计算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同时根据以往对异足类生态特征分析的结论,划分东海浮游异足类各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塔明螺(Atlanta turriculata)和拟翼管螺(Firoloi-da desmaresti)分布在外海,具有高温、高盐的适应特征,是热带大洋种。其他为亚热带外海种,其中玫瑰明螺(Atlantarosea)具广温种特征,明螺(Atlanta peroni)适温偏低,有广盐种的特征,大口明螺(Atlanta lesueuri)分布在盐度较高的水域,扁明螺(Atlanta depressa)具有近海种特征。东海浮游异足类总体上属于典型的暖水性生态类型,温、盐适应范围较窄,对水温和盐度敏感,是较好的指示种。东海浮游异足类主要分布在28°00′~30°00′N,124°00′~126°00′E的海域,绝大多数物种难以逾越冷水水团的阻隔,这是浮游异足类很少在黄渤海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异足类生态类型划分在古气象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我国青蛤5个地理群体(福建、浙江、江苏、天津及辽宁)的形态差异。选择了14个可量性状和6个地区生态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天津和辽宁的形态较接近,其中福建群体的趋异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8.05%,主成分2为18.6%,主成分3为14.0%,累计贡献率为60.65%。逐步判别选入8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5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35%~90%,P2为73.7%~86%。综合判别率为67.5%。青蛤形态学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分子遗传学研究将更准确地描述青蛤5群体间的遗传特性,为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专刊>= <栏目>=研究论文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X171.5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1005-8737-(2007)07-084-05 <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5DIB3J021). <注释>= <参考文  相似文献   
8.
上海鱼类新记录──大海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连[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1782](图一)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沿岸浅处,有时进入河口咸水区.  相似文献   
9.
拖网渔业的兼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每年因兼捕而产生的渔获物抛弃对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本国拖网渔业的特点、主捕对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选择性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推广及应用过程中反映出较多的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笔者综合了国内外在开展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表明单纯的网囊网目很难对副渔获复杂的拖网产生理想的选择效果;选择性装置及其与网片的组合是解决拖网渔具兼捕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程起群 《水产学报》2004,28(3):323-328
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在鱼类的生命进程中,某种特定类型的细胞中只有比例约为10%~15%的基因表达.由于这些基因的特异性决定了从受精卵到机体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这些基因的时空表达是受到严格调控的.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各不相同.因此,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可以探究表型的遗传原因,了解生命过程的基本信息,从而找到与发育、疾病等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