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6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96篇
水产渔业   39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的贝类养殖产业出现大规模的病害事故,就其本质看是由于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对于养殖容量概念的发展,比较各种概念的适用情况;对于养殖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估算,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应用较广的模型,并且评价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底质对小褐虾生长和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褐虾(Crangon uritai)的人工饲养,以观察栖息底质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小褐虾样本来自韩国釜山Dadaepo(35°02′N,128°57′E)附近4 m水深海域的桁杆拖网渔获,共选取80尾样本进行实验,其中雌性40尾、雄性40尾,并分别被独立饲养在40个有沙和40个无沙的2 L容器中。为便于分析,将实验样本设为每组20尾,分别为无沙饲养的雌性组NSF和雄性组NSM,以及有沙饲养的雌性组SAF和雄性组SAM。实验环境条件为水温14℃、盐度32.5、光周期L∶D为12∶12。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新鲜的冷冻虾肉,投喂24 h后将残饵虹吸排除,海水每3天更换1次,整个实验持续100 d。实验前测定每尾实验小褐虾样本的体长和性别。实验中每天检查每个容器中的小褐虾蜕皮、死亡和残饵情况,并记录蜕皮时间以便计算其蜕皮间隔。结果表明,在各组最初样本的甲长分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过整个实验周期,小褐虾NSF和NSM的存活率分别为28%和10%,而SAF和SAM分别为38%和25%。各对照组个体平均甲长的增长量NSF为1.22 mm、SAF为1.43 mm、NSM为0.6 mm、SAM为0.9 mm。有沙饲养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5.0 d和15.3 d,而无沙饲养的雌雄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6.0 d和16.0 d。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有沙饲养条件的蜕皮间隔均比无沙饲养的短。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蜕皮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无沙饲养的蜕皮增长率分别为3.7%和3.2%,在有沙饲养条件下雌、雄的蜕皮增长率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大。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快,有沙饲养的雌性个体绝对增长率相对于雄性个体要更高。在提供沙质底质的条件下,小褐虾的存活率提高,蜕皮间隔明显缩短,蜕皮增长率增大,更有利于小褐虾的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0-98]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聚乙烯单丝产品质量现状、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并对产品质量现状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综述了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并介绍了光合细菌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胡芬 《海洋渔业》2004,26(2):79-85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3年春季东海区(27°00′~34°00′N)150m以浅海域浮性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49种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3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26科、29属。优势种类为日本鳀、方氏云鳚、太平洋鲱。带鱼、小黄鱼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少,鲱形目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较多。鱼卵、仔稚鱼分布主要在近海禁渔线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8.
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开展银鲳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和人工育苗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海水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银鲳生物学以及育苗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归纳了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2003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调查资料,对2003年伏季休渔期间的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秋冬汛带鱼生产前景。结果表明,2003年伏季休渔前期(6月),东海区带鱼资源重量密度、资源尾数密度及发生量均比常年偏低、产卵期个体重量较常年偏大,亲鱼量属低水平年份;伏季休渔中期(7月、8月),带鱼的产卵群体比例下降,个体平均肛长偏小。同时,海区的水温较2002年偏低,不利于带鱼生长和发育。预计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状况不容乐观,秋冬汛生产前景将差于2002年。  相似文献   
10.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我国青蛤5个地理群体(福建、浙江、江苏、天津及辽宁)的形态差异。选择了14个可量性状和6个地区生态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天津和辽宁的形态较接近,其中福建群体的趋异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8.05%,主成分2为18.6%,主成分3为14.0%,累计贡献率为60.65%。逐步判别选入8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5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35%~90%,P2为73.7%~86%。综合判别率为67.5%。青蛤形态学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分子遗传学研究将更准确地描述青蛤5群体间的遗传特性,为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