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营养调控、脂肪酸代谢和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棘头梅童鱼全基因组组装数据为基础,获得L-FABP基因的含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研究了不同组织中L-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FABP基因cDNA序列为475 bp,其中5’非翻译区为51 bp,3’非翻译区为40 bp,开放阅读框为384 bp,编码127个氨基酸。其结构由10个β-折叠链和2个α-螺旋链组成,在氨基酸3~126位点间具有保守的脂质/胞质性脂肪酸结合结构域。棘头梅童鱼L-FABP基因与大黄鱼、条纹狼鲈同源性较近,与绿河鲀、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同源性较远。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肝脏、肠道、眼、大脑、心脏、肌肉、胃、鳃、脾脏、头肾和中肾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的L-FABP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高效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研发了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并对其水力特性及相关结构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该文以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了5~40 min的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及斜管填料规格参数的双因素试验。结果显示,随着HRT增加,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呈显著上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以HRT为20 min时沉淀装置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最高平均去除率可达(58.57 %±10.12 %),其中粒径小于20 μm的微颗粒去除率为19.5%,粒径大于60 μm的微颗粒去除率高达90.3 %;较小的斜管直径可显著提高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而斜管高度对去除率无显著影响。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用于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养鱼池塘机械拖网捕鱼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池塘拖网捕鱼作业完全靠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在池塘两侧设置网具引导钢丝绳,利用液压绞车及拖引装置实现连续拖网的方法,开发了一套池塘机械拖网捕鱼系统。试验结果为:拖网系统在规格为50 m×100 m池塘进行机械拖网试验,拖网速度为10 m/min,拖网人员由12人减少至5人,拖网捕鱼效率约64.8%。机械拖网大幅减少了作业人数,运行稳定,适用于各类矩形池塘的捕捞作业。  相似文献   
4.
对捕捞自闽东海域的209尾体质量7.70~66.09 g、体长79.88~150.7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部呈浅弧形;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口大,口裂倾斜度大;吻短钝,眼小;头部及体部被薄圆鳞,鳞小;侧线发达,略呈弧形;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背鳍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为灰黑色,各鳍为淡黄色。(2)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尾柄高、眼后头长和体质量与体长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体宽与体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3)以体长为自变量、各参数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处理,结果显示,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宽和眼后头长与体长呈指数相关,而尾柄高、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其中体质量(W)与体长(Sl)的拟合方程为:W=4.506 5×10-6Sl3.290 7(R2=...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3种不同光照强度对菌藻共生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设计在淡水养殖池塘水质条件下,开展3种不同光照强度水平(CK组0,T1组4 750 lx,T2组7 580 lx)对菌藻共生生物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菌藻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发育对不同的微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响应,T1处理和T2处理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获得的OTUs数量(Numberof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498.5±7.16、517.2±10.36)、Chao1指数(Chao1index)(648.7±35.64、672.8±30.69)和Shannon指数(Shannon index)(4.68±0.01、4.85±0.03)显著高于CK处理(406.6±8.18,521.5±18.62,3.53±0.02),CK组菌藻生物膜的细菌群落在总体数量上处于弱势,显著低于T1和T2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菌藻生物膜的优势细菌类群所占百分比的次序发生了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3个处理中均为优势菌种,但丰度有显著差异。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在CK组和T1处理的属水平相对丰度为2.72%±0.93%和2.57%±0.46%,显著高于T2组;红杆菌属(Rhodobacter)相对丰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T1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平均值显著高于CK组及T2组,菌藻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发育对不同的光照强度有不同的响应,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菌藻生物膜的优势细菌类群所占百分比的次序发生改变;T1组拥有较高的硝化和反硝化能力,CK组在降解多种有机物的能力方面较强。  相似文献   
6.
曾霖  王永红  宋炜  谢正丽  张惠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0):1425-1436
为探讨铜驯化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氧化损伤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将体重为 (48.92±3.62) g 的大黄鱼暴露在铜浓度为 0 和 10 μg/L 的水体中 14 d, 再暴露在温度为 8 ℃的水体中 24 h。结果显示, 低温胁迫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尽管铜驯化对 ROS 和 LPO 含量不产生影响, 但铜驯化显著增加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 ROS 和 LPO 含量, 表明铜驯化加剧了低温胁迫对大黄鱼的氧化损伤。从铜驯化相对对照组、低温胁迫相对对照组和铜驯化+低温胁迫相对低温胁迫中分别筛选到 2288 个、1425 个和 1382 个差异基因。GO 和 KEGG 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糖类有氧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的通路中。聚类分析表明, 低温胁迫上调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相关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表达, 而铜驯化则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这些基因表达调控产生了拮抗效应, 表明铜驯化通过抑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来降低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铜污染物对大黄鱼低温胁迫耐受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低分子壳聚糖 (SMW Chitosan)对罗非鱼 (Tilapia)肝脏脂肪代谢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效果 ,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饲养罗非鱼 (体重 1 8 96± 1 2 4g)。 3个月后测定结果表明 ,对照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明显高于实验组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实验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最小 ;实验组罗非鱼的肝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中含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组罗非鱼的肝脂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2 8 2 4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下降 2 4 1 0 %。壳聚糖对罗非鱼的特殊增长率也有显著性影响。实验表明 ,一定剂量的低分子壳聚糖能有效促进罗非鱼的肝脂代谢 ,提高罗非鱼的饲料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小球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对三态氮的吸收能力。实验表明,小球藻可有效吸收养殖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但对三态氮的吸收有差异性。在一定氨氮浓度范围内小球藻优先吸收水体中的还原态氮,随着氮氧化程度的提高,其吸收能力有所下降。小球藻净化养殖水体中的氮化物与水体中小球藻数量有关,小球藻吸收氮的能力受到养殖环境中pH值、溶氧浓度、温度以及水体中磷浓度的影响。实验证明,用小球藻进行养殖水环境调控是可行的,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鱼,以Cr2O3为指示物,以70%参照饲料和30%的试验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测定尼罗罗非鱼对鱼粉、豆粕、木薯粉和次粉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以及灰分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①罗非鱼对木薯粉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73.14%,与鱼粉、豆粕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较次粉提高19.71%(P<0.05);②罗非鱼对木薯粉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为84.58%,与豆粕的表观消化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鱼粉(P<0.05);③罗非鱼对木薯粉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为93.35%,与豆粕的表观消化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较鱼粉低5.0%(P<0.05);④罗非鱼对木薯粉灰分的表观消化率为67.74%,与鱼粉、豆粕灰分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显著高于次粉(P<0.05)。  相似文献   
10.
渔用超声波发生器在渔机所渔用水处理对外开放实验室作饲养罗非鱼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每天开超声波5分钟,30天后,可增产罗非鱼1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