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4篇
  50篇
综合类   532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近几年扬州地区以塑料大棚为主体的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缓解了冬季的蔬菜供应,同时给农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塑料大棚的采光性好,增温效果明显,能够满足低温条件下的蔬菜生产。但7~9月份外界气温高,棚内温度更高,此时大棚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处于空棚状态。西瓜是喜高温的作物,如果利用这段时期栽种一茬西瓜,一般每667m^2可以产2400kg西瓜,产值4000多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鹅肉制品辐照保质及其工业化生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是食草家禽 ,鹅肉是优质绿色食品原料。通过对鹅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辐照保质技术、传统风味保持技术、质量控制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研究 ,解决鹅肉制品工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 ,促进地方鹅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本文概述了生物质能资源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开发进展,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研究开发前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谈地被植物在扬州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被植物品种繁多,色彩丰富,通过合理的配置,可突出园林季相变化,提高园林绿地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文中论述了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扬州园林中应用的一些地被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粳稻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因聚合是实现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构建粳稻背景下不同双基因聚合系,利用长江下游粳型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ea)菌株评价其抗性效应并解析其抗性效应产生的构成因子,为长江下游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和种质资源。【方法】以粳稻07GY31为背景的Piz基因座不同复等位基因(PigmPi40Pi9Pi2PiztPiz)单基因系为核心,利用不完全NCII交配设计,分别与其他广谱抗性基因(Pi1Pi54Pi33)单基因系杂交,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共构建18种不同基因组合的双基因聚合系。2019年利用长江下游粳稻种植区采集、分离的109个稻瘟病代表性菌株进行苗瘟、穗瘟人工接种鉴定及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评价不同双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效应,并分析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的构成因子。【结果】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均具有较高的背景恢复率,分布于97.08%(PPLPiz/Pi33)—99.08%(PPLPigm/Pi1)。表明除了目标基因区域不同外,所有双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几乎完全与受体亲本07GY31一致。同时人工接菌鉴定表明绝大部分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水平都优于单基因系。其中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9/Pi33、PPLPi9/Pi54、PPLPi40/Pi54、PPLPi40/Pi33、PPLPi40/Pi1、PPLPi9/Pi1, 而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40/Pi33、PPLPi40/Pi54、PPLPi40/Pi1、PPLPizt/Pi33。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后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中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提高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的关键因子。双基因聚合系PPLPigm / Pi1、PPLPigm / Pi54和PPLPigm / Pi33在苗瘟和穗瘟的人工接种,以及在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中均表现稳定的广谱抗性,同时,农艺性状调查结果也表明这3个双基因聚合系的基本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07GY31基本一致,因此,基因组合Pigm/Pi1Pigm/Pi54Pigm/Pi33是适于长江下游粳稻的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结论】抗性基因的组合方式影响聚合系的抗性水平,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粳型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提高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及其抗性效应分析为长江下游广谱稻瘟病抗性粳稻品种的精准培育提供了种质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评价长江流域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发展水平,分析了2011—2021年度中国长江流域冬麦区单年单点和一年多点小麦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茎数等性状的试验精确度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麦区单年单点品种试验精确度较好,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EV)在5%和10%以下的试点数占比分别在60%和95%以上,但品种比较精确度(RLSD0.05)在3%以下的试验比例不到10%,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单点品种试验RLSD0.05在10%以下的试点数分别占比约60%和90%。一年多点区域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显著优于单年单点试验,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CEV分别在8%和5%以下。采用试点固定模型时,长江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RLSD0.05分别为2.19%和1.49%,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对品种比较精确度的要求;但采用试点随机模型时,小麦品种试验尚无法鉴别出品种间3%的产量差异。试验对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千粒重和穗数的RLSD0.05优于产量性状,而最高茎数和穗粒数的RLSD0.05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不同器官重金属铅浓度与累积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于盆钵中的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共6个组合为试验材料,设置土壤铅(Pb)浓度为500mg/kg和不加Pb土壤(对照)两个处理,测定水稻植株不同器官Pb的浓度和累积量。结果表明,Pb处理降低了两优培九、103S/郑粳2号、丰优香占和汕优63的产量,主要是每穗粒数减少,对其余组合的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对Pb吸收与积累存在差异,以103S/郑粳2号和两优培九累积量最多,K优818累积量最少;水稻植株不同器官Pb的浓度和累积量的大小顺序为根>茎鞘>叶片。籽粒不同部位Pb的浓度大小顺序为糠层>颖壳>精米,精米中Pb累积量仅为谷粒的25%左右,精米中Pb的浓度以103S/郑粳2号最高,K优818最低;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同一器官Pb浓度与累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器官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对不同杂交稻组合植株中Pb浓度和累积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耐低温弱光辣椒新品种扬椒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椒5号是以3070为母本、以3065为父本配制成的一代杂种。其品种特征为早熟,开花节位7~8节,节间短,果实长灯笼形,果长11 cm,果肩宽约5 cm,单果质量50 g;微辣,商品性好,产量45 t/hm2,适合用于江苏省的早春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20.
DNA指纹检测技术应用于植物新品种鉴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水稻上与其相关的技术标准仍待完善。本文对DNA指纹检测中主要涉及的分子标记及特点进行归纳,并综述了DNA指纹在我国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和地方两级DNA指纹标准的必要性和策略,认为可将利用高密度SNP标记构建的品种SNP指纹制定为国家标准,而基于核心SSR标记构建的品种SSR指纹可制定为地方标准。讨论了两级DNA指纹标准在品种培育、审定管理、市场监管及品种权保护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及仍需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建立规范化的"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检测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