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5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25篇
  73篇
综合类   527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利用地下盐穴作为油气储库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由于中国地下盐矿层状盐岩居多,特点是单层厚度薄,不溶物含量高,因此单井造腔腔型控制难度大,造腔速度慢。根据双井对流建库方法,通过实验模拟建造的水平盐穴为模型基础,依据湖北云应地区盐矿地质条件和盐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数值模拟其在不同埋深情况下建造后腔体长期运行体积收缩情况。通过实验发现采用双井对流造腔方法建设储气库是可行的,腔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流量和油液分界面来控制。对地下盐岩水平储气库的岩石长期蠕变模拟发现,水平储气库随着埋深越大相同蠕变期内条件下腔体的体积收缩率和腔体周边塑性变形区体积也越大,同时使用寿命也越短。  相似文献   
882.
油后直播杂交稻粒质量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30个水稻基因型,研究油后直播6个不同播期粒质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粒质量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结果表明:(1)供试30种水稻在6种不同播期下水稻粒质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2)同一基因型在6种不同播期下千粒质量的极差最大为6.33g,最小为2.17g;变异系数最大为5.27%,最小为2.00%。(3)千粒质量随播期变化趋势可分为开口向下抛物线型、开口向上抛物线型和跳跃型3种。根据千粒质量在不同播期下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可将水稻千粒质量对播期的反应分为钝感型、中间型和敏感型。  相似文献   
883.
【目的】针对养殖废水中的高浓度 NH4+-N 难处理的问题,从湖泊底泥中分离筛选出 1 株异养硝化细菌,并鉴定。【方法】对筛选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扫描电镜观察、菌株鉴定。16SrDNA 测序结果在 Blast 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不同氮源下,该菌株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性能以及通过不同菌液接种量、碳源、初始 pH、温度、C/N、初始 NH4+-N 浓度为环境因素研究其脱氮特性;将该菌株投加到实际农村养猪废水中,评价其应用能力。【结果】筛选得到的菌株异养硝化菌株,鉴定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命名为 L-1;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菌株 L-1 在接种比例 2%、碳源为柠檬酸钠、pH 值 6~9、温度 20~30℃、C/N10~20、NH4+-N 初始浓度 50 mg/L 条件下异养硝化效果最好;在实际养猪废水中投加 L-1 进行脱氮,在96 h 时,其中 1 000 mg/L 的 NH4+-N 废水降至 298.46 mg/L,去除率达 70.15%,对比空白对照 NH4+-N 去除率提高 45.78%,其中 NO3--N 和 NO2--N 浓度均在下降。【结论】菌株 L-1 具有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能力,在异养硝化菌处理养猪废水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4.
针对传统两级车辆路径优化过程,存在的精度不高,收敛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Q学习理论和差分进化的Memetic算法。首先,对两级车辆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最优分割法获得第一级配送方案,以此确定中转站配送数量,然后求解第二级多配送中心车辆路径问题配送方案,获得两级优化问题的总里程及总配送车辆数量;其次,针对第二级MDVRP配送方案求解,利用Q学习理论和差分进化算法,设计新的Memetic算法,来实现对多配送中心车辆路径问题配送方案的全局优化;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5.
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时空耦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碳源/汇,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耕地领域的数据参考。以中国30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范围(港、澳、台、西藏数据缺失过多,难以纳入分析),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量,根据二者差值分析净碳效应,刻画其时空演进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与改进的Tapio耦合指数探索净碳效应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1)20年间,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均值为2.33×108 t,呈先升后降态势,于2015年达到峰值2.63×108 t;碳吸收量则由5.19×108 t升至7.86×108 t;净碳汇由3.19×108 t增至5.40×108 t,表明中国耕地利用系统始终呈现为碳盈余,碳汇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2)就时序特征而言,净碳汇历经波动不定、高速增长、稳定增长3个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净碳汇呈自东向西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3)从数量角度而言,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已由全局失调改善为部分协调;从速率角度而言,二者增速关系在多数年份体现为经济主导型耦合,省域状态由若干类型并存演进为以经济主导型耦合居多。据此,应加快耕地利用方式自农资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促进种植业全产业链碳减排,分类分批推进排放大省减源增汇。  相似文献   
886.
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并为开花期耐低温冷害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制定相应的避(缓)高产稳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和2019年,以近几年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基于经度和海拔高度预测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的回归模型,F检验值为22.88**~65.11**,决定系数高达0.9196~0.9702。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两年在6个生态点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91~0.8638,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93%~1.21%,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再生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预测≤22℃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887.
【目的】 评价小麦高温成株期(high temperature adult plant,HTAP)抗条锈病基因Yr52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并高抗小麦条锈病品系,为充分利用现有高温成株期抗病资源、提高相关产量性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2转育到轮选987(LX987)、百农矮抗58(AK58)和邯6172(H6172)中。在四川绵阳和陕西杨凌鉴定圃,用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混合侵染,鉴定抗病基因载体品系和受体品种以及它们的高代家系的成株期抗病性。比对中国春参考基因组,结合Yr52两翼SSR分子标记Xcfa2040(6.8 cM-Yr52)和Xbarc182(1.2 cM-Yr52),在目标基因物理区间内寻找35K SNP芯片标记,并开发成dCAPS和KASP分子标记,对BC2F5:6高代群体进行抗条锈病基因Yr52的检测。【结果】 抗病性鉴定和农艺性状评价表明,在19个具LX987背景的BC2F5:6家系中,抗条锈性表现为高抗(IT=0—3,DS=1%—20%)有11个,中抗(IT=4—6,DS=15%—30%)有8个,平均千粒重(TKW)、每穗穗粒数(KPS)、单株有效分蘖(PTN)、株高(PH)和穗长(SL)分别为45.33 g、46粒、7个、113.26 cm和10.05 cm。4个具AK58背景BC2F5:6家系全部表现高抗(IT=0—3,DS=5%—25%);平均TKW、KPS、PTN、PH和SL分别为44.67 g、48粒、7个、96.54 cm和10.17 cm。5个具H6172背景的BC2F5:6家系全部表现高抗(IT=0—3,DS=5%—20%);平均TKW、KPS、PTN、PH和SL分别为43.74 g、49粒、8个、109.72 cm和10.06 cm。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Yr52两翼连锁的分子标记Xbarc182Xcfa2040Xwmc557在后代群体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8.57%、66.67%和66.67%,并成功开发出1个dCAPS标记Xdcaps-Yr52-1和1个KASP标记Xkasp-Yr52-1,两者在群体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3.68%和41.67%。通过比较高抗(IT=0—3)与中抗(IT=4—6)水平家系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IT在0—3的家系平均TKW(P>0.05)、PTN(P>0.05)和KPS(P<0.05)高于中抗水平的家系。结合各亲本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筛选出PH为80—105 cm、PTN≥6个、KPS≥45粒、TKW≥42 g、SL≥8 cm的材料共5份。【结论】 Yr52仍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具有成株期抗性;将Yr52导入中国主栽感病小麦品种中,选育出综合抗病性和农艺性状良好的高代材料可用于培育多基因聚合的品种,丰富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并实现持久利用。  相似文献   
888.
本研究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引入社会-经济因子,采用修正的排污系数法估算该流域污染负荷。首先基于流域28个区县2011—2017年的人口和农作物产量等相关数据,采用GM(1,1)预测法预测其在2021—202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其次采用修正的排污系数法计算各区县农业面源总磷(TP)污染负荷,最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探索2025年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1—2025年,TP污染负荷总体将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量将为266.34 t,增幅将为2.18%,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贡献率将表现为畜禽养殖>农田固废>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与2017年相比,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TP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县将减少,而农田径流、农田固废和畜禽养殖TP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县将增加。2017年与2025年修正后的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最大值出现的区县具有较大的差异。2025年,修正前后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局部集聚特征差异显著,且修正后的各污染源TP污染负荷将表现为同污染程度集聚。因此,基于沱江流域社会-经济因子修正的流域各农业面源TP污染负荷评估不仅能考虑排污系数的区域差异性,也能更深层地揭示TP污染负荷的空间集聚效应,且该修正方法具有所需参数少、操作简单的特点,能推广到其他相似流域的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中。  相似文献   
889.
【目的】通过测定噻霉酮水乳剂处理后的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的一系列指标变化,揭示噻霉酮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机理,为噻霉酮防控猕猴桃溃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Psa进行稀释10倍的噻霉酮处理(X10),原液噻霉酮处理(Y)以及无菌水处理(CK),利用试剂盒测定Psa抗氧化酶系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sa细胞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噻霉酮处理能明显抑制Psa生长和繁殖,缩短菌体细胞的对数生长期,使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量增加,最终处理组菌体量为CK的5.5%;Psa对噻霉酮存在氧化应激反应,处理后的Psa活性显著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噻霉酮处理后Psa的CAT活性在10 h时到达峰值118.795U/mg,SOD活性在4 h时达到峰值1 060.452 U/mg。X10、Y的菌体蛋白质量浓度在12 h与CK相比差异显著,分别降低了47.1%、7...  相似文献   
890.
【目的】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年之际,定量研究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动态变化,为干旱河谷区生态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原生林为对照,退耕地生态林和果园(樱桃、脆李、苹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用地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应用混合效应确定林地类型、土层深度、海拔梯度、砾石含量等因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动态的贡献度。【结果】果园土壤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显著低于生态林,二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原生林。原生林和生态林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5~10 mm> 2~5 mm> 0.25~2 mm> 0.053~0.25 mm> 0~0.053mm,果园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25~2 mm> 2~5 mm> 5~10 mm> 0.053~0.25 mm> 0~0.053mm;在5~15 cm土层,樱桃园5~1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脆李园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GMD)均表现为原生林>生态林>果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