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5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15篇
  27篇
综合类   403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6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暴雨灾害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  薛建军  范广洲  董一平  周定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419-1420,1426
在系统论述暴雨灾害评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目前国内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几类暴雨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如灰色关联法、概率统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以实际应用为例总结出它们各自的主要评估原理和优缺点。结果表明,灰色关联法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是比较简便易行的灾情评估方法;概率统计法以历史重现率来描述暴雨灾害等级是比较合理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多种致灾因子按权重简化成一个综合指标来描述暴雨灾害强度,比较方便直观。  相似文献   
102.
中国鲜面条耐煮特性及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  阎俊  肖永贵  王德森  何中虎 《作物学报》2012,38(11):2078-2085
以我国北部和黄淮冬麦区的46份主栽小麦品种和育成品系为材料, 分析了品质性状与煮熟面条冲洗水中总有机物含量(TOM)、干物质蒸煮损失率、面条吸水性和黏性等面条耐煮性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品种的磨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品质及TOM值、蒸煮损失率和黏性等面条耐煮性指标存在较大变异。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与TOM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6 (P<0.01)和-0.56 (P <0.01); 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与面条煮6 min和10 min后鲜重的相关系数为-0.55~ -0.63 (P <0.01), 耐揉指数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 (P<0.01)和0.69 (P<0.01); 糊化温度与面条煮10 min后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60, P<0.01), 说明提高小麦面粉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可以显著改善面条耐煮特性, 蛋白质特性是影响面条耐煮性的主要品质因子, 淀粉糊化参数对面条耐煮性也有一定影响。TOM值与面条煮6 min和10 min后鲜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6 (P<0.01)和0.69 (P<0.01); 面条煮6 min与煮10 min后鲜重也呈高度正相关(r = 0.86, P<0.01)。建议将10 g鲜面条煮10 min后的鲜重≤21.0 g作为优质鲜面条耐煮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制备Bt Cry1Ac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本试验从NCBI获得了Bt Cry1Ac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根据抗原性、亲水性和表位性分析选定Bt Cry1Ac特异性肽段进行人工合成,并将其偶联于匙孔血蓝蛋白(KLH)免疫动物,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抗该肽段的杂交瘤细胞34株。通过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从中筛选出与Bt Cry1Ac天然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一株(6G9)。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该克隆株所分泌的MAB能对合成肽和Bt Cry1Ac产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同源的Bt Cry1Aa、Bt Cry1Ab天然蛋白均无交叉反应。通过对转基因棉花的ELISA 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制备的Bt Cry1Ac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的区分常规棉和抗虫棉,并且能对其中的Bt Cry1Ac蛋白进行特异性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4.
细菌双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需要复杂而精密的信号系统来应对体内外环境变化,从而适应环境并得以生存。双组分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 TCS)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由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HK)和反应调控蛋白(response regulator,RR)组成,通过双组分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介绍了双组分系统的结构、反应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双组分系统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头等大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1998年提出了以发展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123,234’粮饲超高产工程”,并开展了长期研究。在该研究基础上对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未来粮食增产的3种不同预期,并从高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6.
转基因植物在批准商业化之前通常要求在控制条件下开展实验。我国规定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的隔离距离为1 000 m,该距离大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转基因油菜基因流研究的数据显示,自然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不超过3%,多数在1%以下,隔离距离和保护行可以显著降低异交率,隔离距离400 m处异交率低于0.01%。白菜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率则要高得多。建议对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监管采取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0.1%允许阈值下,普通甘蓝型油菜的隔离距离可设为400 m,而以异花授粉为主的其他油菜(包括白菜型油菜与其他类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隔离距离可设为1 000 m。  相似文献   
107.
AP2/ERF蛋白是植物所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调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研究表明,AP2/ERF蛋白不仅与其它类型转录因子共同形成复杂的转录调控网络,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功能基因的表达,而且可以作为外界信号的感应因子调控植物的非生物胁迫应答。主要从AP2/ERF蛋白在植物激素合成、蜡质合成、低氧胁迫应答、ROS清除以及蛋白质修饰等方面综述了AP2/ERF蛋白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非生物逆境相关基因在棉花抗逆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生物逆境胁迫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减轻非生物逆境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解析棉花抗逆性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逆性基因重组,已成为棉花抗逆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棉花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机制,以及近些年来有关棉花渗透调节相关基因、作用蛋白类基因和转录调节因子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棉花抗逆基因工程中所发掘的基因资源,旨在为今后棉花的抗逆性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我国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及科技进步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羊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快速上涨,直接影响着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从而也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保持我国肉羊产业持续发展,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因此,从肉羊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入手,用随机型参数方法测算了1990-2012年七个肉羊主产省区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测算了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逐年增长,2012年平均值为0.83;技术效率有地域性差异但逐年缩小;科技进步贡献份额45.9%,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方式介于“粗放型”和“集约型”。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重点加强品种改良和生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以及提高饲草料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0.
分子育种是当今世界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已成为国际大豆种业竞争的核心技术。介绍了2012-2013年间国内外大豆分子育种研究的新进展: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更深入、更广泛;克隆并验证了与开花、产量、结瘤和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发掘出一批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强化了传统分子标记与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机结合;在遗传转化体系优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并在大豆中对一些目标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一批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等单一及复合性状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获得多国安全认证,允许进口食用、饲用或商业化种植,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大豆分子育种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